Wednesday, December 06, 2006

CEO—SyntaxBrillian總裁暨營運長李敬華

2006/12/07

 ■王君毅

SyntaxBrillian靈魂人物之一的總裁暨營運長李敬華,談起當初設立Syntax的過程,有段精采的故事。赴北美成立Syntax公司之前,李敬華當了5年餘精英副董事長蔣東濬的特助,期間並負責精英ODM/OEM等業務的支援,也因為代工業務錙銖必較,因此在成本控制等方面練就了一身好功夫。

而在2003年時,精英有筆北美地區的貨款被客戶倒帳,當時蔣東濬委交李敬華赴北美處理帳款與貨品等事宜,也因此,李敬華到北美後,除順利把客戶沒付款的貨品追回,並直接在當地把貨品銷售出清外,也意外讓李敬華對北美通路市場,有更深層的了解。李敬華並因此興起創業的念頭。

當時,李敬華的姐夫,現任駿林科技副總經理的劉信利在大億科技任職,並擔任研發部副總經理的職位,當時大億科技主要投入背投電視的光引擎開發為主,而李敬華與現任SyntaxBrillian生產計畫部副總裁莫遠仁南下台南去找劉信利,看到大億科技產品展示聽中擺放1台液晶電視,詢問劉信利的結果,發現此液晶電視已完成開發,但大億科技不打算投入量產,而李敬華眼睛一亮,當下便決定投入液晶電視的銷售。

因此,2003年9月李敬華向大億科技提案,並在2004年2月,首批液晶電視開始出貨到北美市場銷售。

創業本來就不容易,鴻海董事長郭台銘也直指「錢是英雄膽」,當初Syntax準備的30萬美元的資金,很快就花費殆盡。所幸當時蔣東濬資助Syntax 300萬美元,順利讓Syntax度過難關。

而另一有趣的話題是,當初Syntax成立後,將替其銷售的液晶電視品牌取什麼名稱,無疑令人大傷腦筋,而一日當Syntax高層主管都在會議室為品牌名稱煩惱當時,當時SyntaxBrillian業務人員Olivia剛好進入會議室,與會人員靈機一動,認為Olivia唸起來不會太陽剛氣,不如就以Olivia當成品牌名稱好了,而後再把Olivia的第一個i改成e,把第一個O上頭加上兩點,讓其帶點歐風的氣息,Olevia品牌就此誕生。

除品牌命名過程峰迴路轉又驀然回首外,液晶電視銷售淡旺季明顯,也讓初期仍無法精準拿捏景氣淡旺季差異的Syntax主管與幕僚們,經歷過一段心驚膽跳的歷程。

Syntax以Olevia品牌在北美市場經營液晶電視銷售業務當初,由於大億科技在規避風險等因素考量,要求Syntax需找到「強而有力」的金主支撐,否則考量液晶電視出貨時程長且又有庫存等問題,沒有金主背書,恐難有進一步的合作。

而找錢無疑是企業主最痛苦的工作之一,Syntax同樣無法置身事外,大億科技當時對Syntax投下的震撼彈,勢必讓經營階層好幾天睡不好覺。所幸當時劉信利與現任歌林副董事長高超群,在美國CES展中有一面之緣,因此在各方管道都嘗試過後,劉信利撥了1通電話給高超群,說明Syntax的經營理念、企圖與當時遭遇的困境等。

而萬事總有轉機,且企業體在成功的過程中一定有貴人相助,高超群思索一下利弊得失,在短短幾小時內,逐一打電話給各歌林董事說明原委,並取得各董事的同意後,歌林同意投資Syntax,並順利讓Syntax度過了難關,同時歌林也順利從大億科技的手中,接過SyntaxBrillian的訂單。而迄今,Syntax成功擠進北美前10大液晶電視品牌之林,事實也證明當初高超群所做的決定是先知卓見。

當然,歌林投資Syntax後,也非從此就能高枕無憂。莫遠仁回憶2004年時的情景指出,當年第三季時,現任歌林董事長劉啟烈與高超群前往Syntax北美地區的倉庫視察,當時高達3萬餘台的液晶電視庫存堆得滿坑滿谷,看得劉啟烈與高超群心驚肉跳,啞口無言。Syntax相關人員當然也羞愧得無地自容,但奇蹟似的,接下來第四季液晶電視銷售旺季來臨,Syntax那3萬台的液晶電視庫存,在短短3個禮拜內銷售一空!

Olevia在北美歷經近3年的風風雨雨,淬鍊成長後,目前已在北美市場站穩腳步。且業務構面並逐漸朝北亞、歐洲等市場前進。

NVIDIA高階G80系列緊跟Vista認證 力挑ATI 1000全系列支援Vista趨動程式12月中將上路 等待最佳時機釋出

(記者陳彥廷/台北) 2006/12/07

 為迎接微軟(Microsoft)新一代作業系統Vista到來,繪圖晶片廠間不斷上演卡位戰,而支援Vista的運算效能也成為繪圖晶片業者最關切的重點,近期NVIDIA最新高階G80系列產品傳支援Vista驅動程式就緒,將成為市場唯一同時支援DirectX 10與Vista的高階繪圖卡,聲勢將力挑已獲得Vista認證的ATI 1000全系列。

繪圖晶片廠間競爭氣氛,在Vista上市前格外緊繃,ATI 1000系列全線取得Vista認證,不甘落後的NVIDIA也傳將在12月中旬釋出Vista驅動程式,等待2007年1月底Vista正式進駐消費市場。

台灣NVIDIA指出,率先推出支援微軟DirectX 10規格的繪圖晶片,是為了讓NVIDIA有更充份的時間佈局,而高階G80顯示卡支援Vista驅動程式目前就緒,正等待最佳時機釋出到繪圖卡廠及市場消費者。

不過,NVIDIA在GeForce 8800系列繪圖晶片仍停留在能支援Windows XP SP2程式上,而支援DirectX 10遊戲軟體與微軟Vista也皆未到位,NVIDIA率先搶下這波高階繪圖晶片的位子,準備2007年時機更為成熟時,一舉放大產量提高市佔成績。

台繪圖卡業者認為,高階G80宣示領先地位的意圖大過實際市場銷售,目前市場期待度最高的是中低階產品G84及G86部分,未來NVIDIA加上這2款中低階繪圖晶片的完整佈局,2007年才上市、同樣支援DirectX 10規格的ATI R600恐較難追趕。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支援DirectX 10的軟體環境未成熟,但NVIDIA的高階G80和預計2007年才會上市ATI R600,已開啟高階3D運算、支援微軟DirectX 10軟體的話題,市場預估2007年底前NVIDIA及ATI產品將全線切換支援DirectX 10規格,而DirectX 9也將漸步入歷史。

英特爾明年將於巴西推行低價NB計畫

(國際新聞中心顏嘉南/綜合外電) 2006/12/07

 據美聯社(AP)報導,英特爾(Intel)計劃於2007年在巴西推出低價筆記型電腦(NB),這是繼非營利組織OLPC(One Laptop per Child;OLPC)推出100美元筆記型電腦計畫,以資助全球貧困學童後,另一項低價電腦計畫。

英特爾表示,將捐出700~800台價值400美元的Classmate PC予巴西政府進行評估,且已在當地進行小規模測試。英特爾巴西行銷處長Elber Mazaro指出,這是英特爾首次與政府層級達成協議,施行電腦測試。

巴西政府甫於11月收到OLPC價值150美元的電腦原型,現又獲得英特爾捐贈。由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出資成立的OLPC,計劃銷售數百萬台電腦予開發中國家的政府,預計從巴西、奈及利亞、利比亞、阿根廷和泰國開始進行。

英特爾的電腦價格為OLPC的2倍多,但英特爾表示,量產後可望壓低價格,未來目標是生產數百萬台。英特爾行銷副總Jone Davies指出,英特爾和OLPC的價差日後會逐漸縮小,因為OLPC係在大陸製造,並未將運費成本計入,而英特爾則有巴西廠為後盾;然OLPC對此也做出回應,表示大陸到巴西的運費絕對低於250美元。

巴西人口有1.87億,但有數千萬人並未使用電腦,而公立學校僅提供極少的電腦訓練,有些甚至沒有供電;因此,巴西政府希望可以縮減e化落差,並改善學童教育;巴西已針對OLPC、英特爾和另一家印度公司提供的電腦進行評估。

英特爾所提供的NB,尺寸約為一般傳統NB一半,備有7吋的彩色螢幕,重2.9磅,它有無線網路接收功能,並使用快閃記憶體(Flash)取代硬式磁碟機,但未內建CD或DVD播放器。目前還不確定這些測試用的NB會安裝 Windows、Linux,或結合兩種作業系統,但Mazaro表示,由於使用Windows可能增加成本,巴西政府傾向使用Linux等免費軟體。

貼近LPL、夏普 波蘭將成廣達下波設廠首選爭取一線品牌代工訂單 明年液晶電視出貨上看百萬台

(記者王君毅/台北) 2006/12/07

 2006年全球液晶電視(LCD TV)需求達4,000萬台以上,預估2009年需求可望成長到近1億台規模,無疑已成業者覬覦的大餅。即便2006年廣達(2382)液晶電視出貨僅達約30萬台,然總經理王震華表示,後續廣達將加強爭取一線品牌業者的訂單,並寄望在2007年液晶電視全年出貨量可挑戰百萬台以上。此外,考量樂金飛利浦(LPL)、夏普(Sharp)都在波蘭設廠,廣達亦不排除前往波蘭設廠。

王震華表示,液晶電視有相當的機會成為繼筆記型電腦(NB)後,推升廣達營收與獲利成長的第二大支柱,而為了達成2007年百萬台的出貨目標,廣達將全力爭取一線品牌業者的代工訂單,此外,廣達也會強化與宏碁(2353)等業者的合作。

至於在廠區的佈局方面,王震華指出,在關稅、就近市場等因素考量下,目前廣達在德國Aahen已設立一廠區,投入少量且複雜度不高的電視等組裝業務,而當初選擇在德國設廠的主因,在於赴東歐設廠需投入的管理人員花費不見得會必在德國來得低,加上在德國設廠無論在時間、運送等方面均較東歐廠區具有優勢,都是廣達選擇在德國的主要考量。

不過,德國Aahen廠只是短期過渡的解決方案,長期而言,一旦德國廠區年產量突破百萬台以上的規模,將歐洲廠區移往東歐等地也成必然,其中波蘭又會是廣達的首選地區之一。王震華指出,雖然在土耳其當地有Beko、Vestel等電視大廠,但畢竟土耳其離西歐主要市場太遠,加上其近期貨幣貶值,也恐提高在當地的生產成本;而考量樂金飛利浦、夏普等都在波蘭設廠,也是廣達不排除前往波蘭設廠的主因。

此外,廣達與寶成(9904)共同投資成立的達裕,目前以液晶監視器生產為主,由於監視器對成本要求更為敏感,加上在東莞等地供應鏈也相當成熟,因此廣達也將原本在上海地區生產電視的業務逐漸轉到達裕,預估2007年達裕液晶監視器與電視的出貨總量,可望達1,000多萬台的規模,而未來廣達也將把達裕定位為其代工廠之一。

至於日前廣達與三洋電機(Sanyo Electric)共同成立新公司投入液晶電視品牌與生產的合資案破局,改以合作模式持續合作的原因,王震華對此表示,由於合資案需把2家業者原本的競爭優勢互補,並把缺點淘汰,才具有成功的利基,若無法大刀闊斧改革,那麼未來發展性恐將受到限制,因此在相關因素考量下,廣達與三洋電機合作關係續存,所發揮的縱效可望較大。

王震華強調,電視的生產NB的形態類似,但電視市場的成長性更甚於NB。廣達投入NB製造已18年,市場總量才有機會朝1億台的目標邁進,但最快到2009年時,薄型電視(包含液晶電視與電漿電視等)的市場規模加總便可達近1.5億台的規模,成長性更為快速。

然對業者而言,未來誰能在供應鏈的整合上更具優勢,就能擁有更大的獲利性,而未來廣達也會強化供應鏈垂直整合的佈局,並把NB ODM基礎當成平台,再朝EMS與SSDMM(System Solution Design Manufacturing Move)等方向延伸,寄望藉由組織的重新定位與產業鏈的重新佈局,能讓廣達在既有及新開發的市場上都交出好的營運成績。

車用電子將成廣達發展EMS重點市場可望與車廠及一線車用電子廠展開直接合作

(記者程裕翔/台北) 2006/12/07

 廣達(2382)目前積極朝EMS垂直整合市場發展,其中車用電子為廣達在EMS發展的重點市場之一。廣達總經理王震華表示,在車用電子佔整車原料成本(BOM Cost)達35%以上或更高的情況下,車用電子市場將帶給廣達很大的發展機會。同時,車廠在建製成本逐漸攀高下,目前紛開始尋求低成本建置方案,也帶動車用電腦應用增加,皆可望替廣達帶來在車用電子市場的商機。

王震華指出,過去汽車產業處於封閉市場,但因建置成本不斷提高,造成車廠營運每下愈況,因此開始尋求低成本建置方案;由於廣達與台系IT廠的電子產品在製造及建置成本佔有優勢,加上車用電子設備佔整車成本比重不斷成長,替車廠及車用電子一線廠代工的機會亦間接提高。

廣達目前透過與其他廠商的整合,間接與車廠及車用電子一線廠於原裝(OEM)市場合作,不過未來在時機成熟下,將會展開直接性合作。廣達除朝原裝市場發展外,在售後(AM)市場驗證及門檻較低的情況下,也同時朝售後市場發展。

在眾多車用電子零件中,王震華認為,未來主要的車用電子系統將會是感測器、人工智慧(AI)、車用電腦的結合,如何將這些設備整合起來,將是很重要的關鍵,目前廣達也積極朝車用導航系統(包括PND與汽車的結合)、娛樂系統、控制系統及感測器等產品線發展。

王震華表示,車用導航系統及感測器於車用電子市場成長性較大,車用導航系統目前為被動式系統,未來將走向與駕駛及乘客互動式系統;而感測器部份,在10~20年後,汽車除靠著感測器的功能自動行駛外,同時也可讓汽車與汽車間,保持一定的行車距離,並自動加油及踩煞車。

另外,目前廣達與麻省理工學院(MIT)的T-Party合作,不斷研發出中間性技術供廣達採用,未來這些技術有機會成為廣達在車用電子領域中主要的產品線。

王震華:PC是台灣的產業 讓台灣從區域走進全球舞 台參與者有責任好好經營讓自己向上提升為榮

看了此篇,腦袋想著之前去做設計訪談的時候明基設計總監的話,製造的確是支撐品牌之路的基石,也是台灣廠商競爭的利基,是絕對不能放棄!微笑曲線上的東西應該要全部都兼顧才對!此外,面板廠是否該併成兩家也是值得關注的事情

(記者曾而汶/台北) 2006/12/07

 廣達(2381)在全球PC產業界絕對是台灣之光!坐擁全球30%筆記型電腦(NB)製造市場,全球前10品牌NB廠除了兼營品牌與代工的華碩(2357)外,消費者可以在市場上買到貼上戴爾(Dell)、(HP)、宏碁(2353)acer品牌與蘋果(Apple)等其他9大品牌,但實質上卻是「Made by Quanta」的NB。由總經理王震華接下董事長林百里創辦心血的新廣達,不刻意彰顯自己在全球NB產業的威風,更不認為唯有繼續激烈競爭在全球NB產業獲得更大成長與市佔率才是王道,相反地,王震華帶領的新廣達,希望以獲利為天職,要讓所有提到台灣的人,都可以像提到芬蘭想到諾基亞(Nokia)一樣,能以廣達為榮!

問:廣達2006年的表現落後市場平均水準,全年筆記型電腦(NB)出貨總量預估僅成長10~15%,較全球市場的20%低,這對廣達的意義為何?另外,新發展的「System Solution Design and Manufacturing Move;SSDMM」策略希望讓其他非NB相關的新事業有較好發展,包括手機、液晶電視(LCD TV)、伺服器及汽車電子等非NB新事業2007年將佔總營收比重25%,並在2008年達30%,您將如何帶領廣達達成此目標?

答:廣達2007年將恢復成長力道,NB總出貨目標目前暫定2,500萬台,廣達現在擁有全球NB製造市場比重達30%,我們並不認為還要更多,當然,若將來有機會成長到35~40%當然是件好事,但先決條件是一定要有合理的獲利空間,否則我們寧可不要。

廣達在NB建立的ODM基礎就像航空母艦,承載所有技術、財務和人才,可以讓廣達發展垂直整合和一些如汽車電子、多媒體和無線應用等對廣達有利的系統整合事業,在完成垂直整合佈局後,可讓廣達真正跨足到EMS,最後則發展到SSDMM。未來2~3年,這些事業可以發展為獨立BU,進而可以spin off,購併或與其他合適對象合併以進一步擴大競爭實力,不需要再扛著廣達的名號,但卻可以享有廣達的支援。

另外,更重要的是,大家可以拭目以待,廣達未來將以獲利為重,營運成長當然還是廣達身為企業的天職,我們有機會成長就不會放棄,但是,對廣達等台NB製造業者來說,每年成長35~50%沒有太大意義,唯有以獲利為重才能真正使產業進入良性發展。

PC是台灣的產業 大家要珍惜

其實,PC真的是台灣公司的產業,我們花了20多年才有今天在全球舉足輕重的地位,為何不好好做?為何不珍惜?宏碁董事長王振堂說台灣PC產業一定要建立健康的ecosystem,這是大家的心聲。

這些年來,台灣科技業者從只能經營區域性企業到現在可以主導全球性企業,有責任及義務帶領自己的企業更進一步往上發展,一切都要upgrade到國際級規模,芬蘭有諾基亞,荷蘭有飛利浦(Philips)和海尼根(Heineken),台灣當然也可以且應該有能夠永續經營的全球性企業,我們希望做到的是,當別人提到台灣時,會以廣達為榮。

我認為,經營企業一定要有使命感,別太greedy,「Win or Lose」(不是贏就是輸)的競爭方式只能是short term做法,總不能每次和人家去吃飯都要別人付錢吧?現在大部份國際品牌NB大廠都很賺錢,而NB是極少數只有ODM市場且EMS模式無法發揮的產業,大部份國際大廠很難自己設計再去找EMS大廠生產,這就是台灣NB產業的優勢。

製造其實是支撐微笑曲線的基礎

宏碁創辦人施振榮的微笑曲線理論,擁有高附加價值的研發、品牌和通路等產業現在都很健康發展,零組件業者也很賺錢,只有最底端且被視為附加價值最低的製造,只能賺取miserable(可悲的)的利潤,這是說不通的,因為,在我看來,處於最底層的製造,才是支撐且讓品牌與通路兩端可以有效運作的基石。

微軟(Microsoft)和英特爾(Intel)主導全球PC產業,獲利冠於任何其他業者,但是,他們有能力架構這樣的business modle,賺錢當然沒話說,這是擁有全球PC製造產業的台廠應該深思的問題。

沒有PC產業在台灣的群聚效應,台灣哪來IC設計、封裝、手機、晶圓代工和面板等產業?這些產業當初的發展根源都是PC,所以downgrade現在在PC產業中最具競爭力的NB ODM是沒有意義的。

當然,若台灣沒在1997~1998年前仆後繼跨入面板產業,現在整個NB製造產業說不定是南韓的,而不是台廠的天下,現在可和南韓相提並論的台灣面板產業,確實為台灣NB產業殺出血路,對台NB廠躍居全球舞台有重要戰略意義。不過,從現在態勢來看,台灣不可能支撐這麼多家面板廠,擁有2家最具競爭力的大廠應該是不錯方式。

垂直整合為求共存共榮

問:現在幾乎所有NB製造廠都進一步積極發展零組件垂直整合,仁寶(2324)總經理陳瑞聰認為原因之一是「鴻海效應」,可否概談廣達在此的發展現況與主要策略?

答:廣達設立第三事業群專責就是為此目的,主要重心包括發展快速與精密模具、塑膠射出和輕金屬成型等領域,我們的主要目標是達到50%需求量向外鴻海(2317)等主要供應商採購,另外50%需求可以自給自足調配,不會完全自己來,但自己做的必須擁有相當競爭力。

我們計劃在2007年下半達到自給自足的50%。其實,我們是選擇性且希望與供應商共生共榮,不可能犧牲供應商,畢竟我們沒有這麼多人才,同時,這樣可以建立自己在這些零組件的技術與量產實力,更可以保護辛苦發展的專利與技術。


問:鴻海加廣達經常成為市場的話題,真正熟悉產業的人都認為不可能,可否進一步從您的觀點來談這樣的結合為何不可能發生?

答:鴻海是了不起的企業,全球總員工數達41萬人,廣達才3萬人,而且,企業文化不同是主因之一,另外,沒有客戶願意向單一公司買自己所需的80%產品的,客戶一定會分散風險,鴻海加廣達真的可以1+1>2嗎?我懷疑,說不定還會1+1<1.5。



廣達總經理王震華在同業眼中是個超級業務高手,言談舉止可以讓人立刻看出是「做業務底的」,熱愛高爾夫球且穿著打扮皆有著濃濃的雅痞味。不過,有趣的是,王震華辦公室的裝設儉樸,牆上掛的是朱為白著名版畫「竹鎮歡喜圖」(新竹各城鎮的傳統生活寫照),不是張大千畫作,也不是歐美名家創作。來自台中的王震華打趣地說:我還是比較喜歡台灣本土味重點的東西,外國的還是用不慣、看不慣,沒特別原因,就是感覺比較對一些。(曾而汶攝影)

TEL、ASML攜手45奈米製程設備研發32奈米製程有機會再合作 應材如臨大敵

(記者宋丁儀/台北) 2006/12/07

 半導體市場再度出現策略結盟!日系設備大廠TEL(Tokyo Electron)與荷蘭設備商ASML雙方宣佈合作,未來攜手進軍次世代45奈米製程設備研發。由於目前ASML在45奈米製程設備以下領先佳能(Canon)、尼康(Nikon),是最大浸潤式微影設備商,因此與TEL合作,對於龍頭大廠美商應用材料(Applied Materials)可說如臨大敵。

TEL及ASML目前分列全球半導體設備供應商第二、第三,根據VLSI資料統計,2005年應材、TEL及ASML市場佔有率分別是 19.0%、 14.9%及11.9%,其中ASML是前段浸潤式微顯影設備最大供應商。不過,隨著TEL與ASML宣佈在次世代先進半導體設備展開合作,未來合作綜效顯然值得身為龍頭應材重視。

TEL與ASML共同宣佈,未來將共同開發先進半導體製程設備及工具,首先雙方合作的第一步,就是以提升45奈米製程設備的生產力及效能為目標,未來並可能延續合作至45奈米製程以下。事實上,自2004年雙方便已經展開部份設備開發的交流活動,包括先進製程及微顯影技術等,此次則更加具體化雙方在45奈米製程設備合作,展現彼此長期合作的決心。

TEL表示,未來將提供自身的光阻覆蓋顯影系統(Track)以及光阻塗佈(resist coater/developer)給位於荷蘭Veldhoven總部的ASML,並在Veldhoven搭配ASML本身浸潤式微影先進機種XT:1900i,成為完整的解決方案。2006年ASML發表了第五代浸潤式微顯影機種1900i,並預估2007年出開始出貨,供應下半年半導體業者生產之用。

雙方指出,這項合作案將以彼此獨特的設備進行搭配互補,以達成45奈米製程設備最佳效能,預估每小時將可生產超過180片45奈米製程晶圓。由於雙方的合作範圍涵蓋雙重曝光技術,因此外界猜測,未來雙方合作將不僅45奈米製程,很可能在32奈米製程也會採取配套合作,可能對於應材的市場將有所威脅。

iPhone來勢洶洶 手機晶片版圖面臨重洗牌晶片供應商上榜名單浮現 搶攻逾5,000萬支市場商機 惟相關業者三緘其口

(記者趙凱期/台北) 2006/12/07

 被譽為2007年全球手機市場大事的蘋果(Apple)iPhone,似乎已到最後試產階段,由於蘋果魅力實在太強,在市場初估iPhone未來可望有逾5,000萬支的年銷售實力下,全球手機晶片大廠均為之瘋狂,因為只要能進入到iPhone最後Design-in及Design-wing階段,幾乎等同於2007年晶片市佔率大躍進。

雖然iPhone仍在籌備階段,但相關原物料清單(BOM)上的晶片樣式,卻已在業界傳開,誰在上面、誰沒在上面,也早成為是全球手機晶片大廠討論的議題,入選者雖然自信滿滿,但在保密簽定的壓迫下,只能口述對2007年業績成長信心十足,沒入選者,自然心裏酸溜溜地,認為iPhone或許不會如市場預期般,有那麼大的市場規模,但內心仍盡是惋惜。

據了解,iPhone在相關鍵盤控制、多媒體播放晶片的採購名單上,仍將沿用過去iPod的晶片供應商名單,如Cypress、博通(Broadcom);不過,在新增的手機通訊、藍牙及無線區域網路(WLAN)等功能上,則加入了英飛凌(Infineon)、CSR及Marvell等新的晶片供應商,只是,相關業者對於是否已接到iPhone訂單多三緘其口,表達事涉客戶機密,無法置評。

不過,雖然這些晶片供應商可能晉身iPhone的第一波採購者名單,但由於蘋果這幾年在晶片供應的採購策略上,多採取至少有2個晶片來源,甚至有時比重還會因產品進入成熟期,而變成幾乎1比1的黃金比例下,所以,市場也預期,後續包括博通的藍牙晶片及WLAN晶片,仍有機會切入iPhone產品,其他手機晶片供應商,也有機會因iPhone的順利熱賣再分一杯羹。

由於蘋果近年來在可攜式消費性電子產品市場大行其道,每項新產品都以風行草偃之姿,席捲全球市場,加上iPhone有iPod及iTune的軟、韌體功力加持,因此,即使iPhone尚未決定最後樣式,但手機代工廠及晶片供應商等產業界人士,多初估iPhone未來的年出貨量將有至少5,000萬支的銷售實力,甚至有人更樂觀預估,iPhone未來的年出貨量有上看1億支規模的潛力。

也因為iPhone雖是初生之犢,但卻已先行具備虎虎生風的態勢下,全球手機晶片市場版圖很有可能因iPhone 2007年的量產,而出現重新洗牌的效果,其中,先前市佔率逐漸滑落的英飛凌,將可望挾iPhone威力,順利躋身全球前3大手機晶片供應商之列;至於CSR、Marvell及博通也可望再上一層樓,持續搶佔全球手機市場佔有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