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AM市場前景熱呼呼 國際大廠再興訟昇陽、優利系統聯手控告台廠南亞科、華邦電、茂矽
(記者吳宗翰∕台北) 2006/09/07
美國伺服器製造商昇陽(Sun)和優利系統(Unisys)在加州聯邦法院對包括南亞科(2408)、華邦電(2344)和茂矽(2342)在內等7家DRAM廠提出告訴,要求這些涉嫌操控DRAM價格或已認罪的公司賠償其損害。遭控訴的台DRAM廠均表示,DRAM業者在美國遭聯合壟斷價格控告已是屢見不鮮,目前還沒有接到正式通知,會進一步了解,業者認為,會選擇在這時提出告訴,很可能是看到目前DRAM行情看俏之故。
據了解,美國司法部在2002年開始調查DRAM產業的操控價格行為,海力士(Hynix)、英飛凌(Infineon)、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和爾必達(Elpida)均已相繼認罪,但昇陽和優利系統在2006年春季曾各自採取法律行動,本月1日決定聯手提告。
昇陽和優利系統在訴狀中表示,DRAM廠商在1997~2002年間共謀人為哄抬價格,因此要求賠償這段期間不法行為對其造成的損失。除了上述3家台灣公司外,遭指控的還包括海力士、英飛凌、三菱電機(Mitsubishi Electric)和爾必達。優利系統發言人John Schneidawind證實,已對幾家公司提出告訴,但並不願進一步說明。昇陽則發表聲明表示,聯手提告是希望能加快起訴的速度。
海力士不願透露2家美商要求賠償的金額,僅表示將尋求與昇陽、優利系統庭外和解。英飛凌DRAM子公司奇夢達(Qimonda)發言人Christoph Liedtke表示,奇夢達2005年已與昇陽和解,對這次列為被告感到意外。
台灣DRAM廠中包括南亞科、華邦電和茂矽對於遭到控訴表示,DRAM業者在美國遭到聯合壟斷價格控告已是司空見慣,目前還沒有接到正式通知,但會進一步了解。 事實上,優利系統在2006年4月下旬已經在美國控告包括台灣茂矽、南亞科、華邦電等DRAM廠,同時也對南韓的海力士、德國英飛凌以及日本三菱提告。此次則是聯合昇陽控告,並要求賠償損失。
南亞科表示,目前還沒有收到正式通知,不了解這些公司為何一再提告,南亞科強調,過去並沒有做過任何與其餘競爭對手協商的事,一切已交由律師處理。華邦電也表示,已漸淡出標準型DRAM,積極朝特殊型記憶體方向,不了解昇陽、優利系統為何一再提告,但一切還是委託律師處理,至今沒有任何新的進度。
台DRAM廠針對這次控告,表示將會進一步了解。據了解,美國廠商常以聯合操控價格為由控告DRAM廠,主要是因為看好目前DRAM廠獲利能力提升,想要藉此分一杯羹,不過這類官司耗費時日,最後判決結果恐要再等上一些時間。
英飛凌手機RF晶片擬委由聯電投產去年市佔率25%、穩居龍頭 今年客戶囊括5家前6大手機廠
(記者沈勤譽∕台北) 2006/09/07
由於部分手機射頻(RF)晶片業者營運處於低潮,英飛凌(Infineon)趁勢擴張市佔,2005年拿下全球手機RF收發器約25%市佔,穩居龍頭地位,2006年客戶更囊括全球前6大手機廠商的5家。英飛凌亞太區無線射頻業務部行銷總監Arun Palwankar表示,基於產能彈性調整的需求,手機RF晶片正在評估委外生產,可能會與聯電(2303)合作。
Palwankar指出,英飛凌的手機RF產品線,除了與自家的手機基頻平台搭配外,也廣泛與德州儀器(TI)、亞德諾(ADI)、傑爾(Agere)、Broadcom及飛利浦(Philips)等手機基頻業者合作,因此能迅速擴大市佔,2005年銷售了逾2億顆,全球市佔率達25%。
儘管英飛凌的基頻晶片在GSM市場僅居第四,不過,由於RF晶片獲得諾基亞(Nokia)、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樂金電子(LG Electronics)及明基西門子(BenQ-Siemens)等手機大廠青睞,市佔率一路攀高。英飛凌表示,2006年客戶囊括全球前6大手機廠的5家。
目前英飛凌的手機RF產品線,已經涵蓋GSM∕GPRS、EDGE及WCDMA。他表示,所有產品的製程均已從BiCMOS轉向RF CMOS,其中GPRS產品已經量產2年,EDGE產品於2005年第四季量產,WCDMA產品也於2006年第二季量產,至少領先同業半年以上;預計年底將量產EDGE∕WCDMA產品,2007年中則有HSDPA(High Speed Downlink Packet Access)3.5G手機問世。
Palwankar進一步表示,英飛凌目前的手機RF晶片,都在法國與德國的自有晶圓廠製造,採用0.13微米RF CMOS製程,基於未來產能彈性調整的需求,已經與聯電討論委外生產的可能性。事實上,目前英飛凌的手機基頻晶片,已經在聯電投產,雙方關係一直相當良好。
對於英飛凌同時經營手機平台及RF晶片的業務,是否有所衝突。Palwankar強調,手機平台與RF產品在英飛凌是2個獨立事業,不但不會影響,還能相互拉抬,一方面手機平台可以擁有最好的RF產品,而且在內部就能完整測試,另一方面則可產生更大的經濟規模,提升成本效益;至於客戶在選擇平台或RF晶片時,原本就是獨立考量,決策者也不同,因此不會有所衝突。
至於英飛凌是否與台灣IC設計業者合作,Palwankar指出,目前台灣手機IC設計公司,多半是提供完整的解決方案,因此無意與RF晶片業者搭配,不過,隨著產品線逐步擴大,不少業者已經表達與英飛凌合作的興趣,但僅是初步接觸而已。
PC大廠DRAM模組採購突破總成本10%天險Vista基本需求高 難再採降低記憶體容量方式、只得忍痛採購
(記者吳宗翰∕台北) 2006/09/07
依照過去採購習慣來看,只要DRAM模組採購成本佔其總成本超過10%,廠商寧可選擇降低內建DRAM模組容量,以節省製造成本,不過,隨著微軟(Microsoft)新作業系統Vista推出後,由於Vista對記憶體的基本需求在1GB以上,OEM電腦大廠為能順利讓新款作業系統能順利運作,打破過去10%的採購上限,即使面對採購成本不斷攀升,加上未來DRAM價格仍有上漲可能,不得不忍痛繼續採購。
OEM電腦大廠過去有個不成文的規定,也就是廠商會將DRAM模組的採購金額,控制在PC總成本10%以內,這也就是DRAM廠所稱的「天險」,一旦DRAM模組總成本超過這個比重,OEM電腦大廠便會退而求其次,寧可選擇不要那樣高容量的DRAM模組,也就是說如PC內建DRAM模組總容量達到512MB,業者很可能將容量降到僅剩256MB,以便能節省製造成本。 過去在微軟推出新款作業系統時,如較早的Windows 95一直到Windows XP,OEM電腦業者可隨著DRAM模組當時的售價,來決定要搭載多大容量的DRAM模組,其餘不足的地方,再由消費者自行添購即可,但如今在下世代作業系統Vista推出後,由於要讓Vista基本功能可順利運作,DRAM模組容量至少需1GB以上,。
然而,目前一條512MB的DDRII 667模組售價便已高達45~46美元,因此,記憶體需求在1GB以上的Vista,便需要2條的512MB模組,所需花費的成本在90美元以上,且預期未來售價仍將持續走揚,不排除上看100美元,而以目前OEM電腦大廠所推出的主流機種計算,這樣採購成本已超越過去10%的比重。
但即便如此,OEM電腦大廠目前為了全面供應接下來的旺季需求,不得不繼續向DRAM廠採購所需模組,畢竟這波作業系統的更新,礙於系統的基本需求,無法如過去以降低容量方式來達到節省成本目標。 部份OEM電腦大廠近來雖還是希望能減少?DRAM模組的採購量,以舒緩節節攀高的採購成本壓力,但DRAM廠也明白指出,就算現在不買,到後來還是有可能被迫追高買進,到頭來更是得不償失。
徐建華:大陸晶圓廠過度擴充將陷惡性循環和艦不僅追求量的成長 將著重實際獲利表現
(記者孫克蕾∕蘇州) 2006/09/07
聯電(2303)友好企業和艦預計2007年上半赴星掛牌上市,加上和艦案已告一段落,和艦總裁徐建華6日首次公開接受媒體訪問,他表示,大陸晶圓廠應從過去重「量」轉為重「質」,否則過度擴充的結果,將使產業陷入惡性循環。
大陸晶圓廠業者對於擴產看法不同,其一是主張大舉擴充產能,二是認為擴充過度將有礙產業發展。徐建華則表示,據最新統計,2006年大陸有11座8吋廠,1座12吋廠投產,但光是失敗的例子就包括常州納米、北京阜康等新進業者。當業者相當看好市場卻盲目擴產,將使產業落入惡性循環中。例如大陸前10大IC供應商,英特爾(Intel)、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德州儀器(TI)等就囊括近5成市場,就連高通(Qualcomm)、博通(Broadcom)這些大的設計公司都排不到,所以,究竟這些市場機會能否成功,轉化成為大陸設計業者商機,進一步支撐晶圓廠產能,是需要謹慎思考的。
至於大陸晶圓廠未來發展優勢與將面臨的挑戰,徐建華表示,可從市場、資金、人才、技術4個方面來看。從市場來看,大陸IC市場2010年需求將達1,240億美元,但大陸業者的供給僅約135億美元,中間有極大的落差,這也是機會;而大陸2005年326萬名大學畢業生中,有7成是理工背景,也足以提供龐大的科技人才資源。
不過,從資金面來說,半導體市場面臨飽合,當技術走進先進製程,投資金額高,回收更不易,因此,獲得國際資金的青睞更為不易。
徐建華進一步指出,中芯國際當初在香港IPO 2.69港元,如今價格約0.97港元,股價只剩三分之一,當初中芯掛牌對大陸業者是多麼振奮的事,但現在必須接受國際資本市場的考驗,這就代表資本市場檢驗產業的發展,不僅是看「衝量」的表現,也重視「質變」的營運績效。他表示,和艦是不會只追求量的成長,而是會追求實際獲利表現的。
對於歐美、台灣及大陸晶圓廠業者之間的差距是否持續縮短?徐建華則指出,後進者必須找出生存之道,從技術角度看,大陸最大晶圓廠中芯研發金額是台積電(2330)的5分之1,是聯電的3分之1,投資確實有段差距。另一項數字是,以目前12吋廠投資金額25億美元,單月產能3萬片計,至少1片要賣2,500美元才能獲利。新進業者難與競爭。這就是先行者已設好的進入障礙。即便是中芯以不用負擔建廠成本,只出人力管理的新競爭模式,但這些建廠成本由誰來埋單,是地方政府,所以回歸到最根本的問題,必須謹慎思考擴產計畫,同時尋找到12吋廠新的特殊應用領域代工,並且壓低成本,即使是台積電,也要想辦法填滿12吋廠產能,以快閃記憶體(Flash)代工作為填滿產能的產品線之一。
另外,就台積電與中芯侵權爭議再起的事件,徐建華則表示,我們有個很「特殊」的政府,台積電再告中芯,主要是以0.13微米、90奈米製程為目標,現在的情況變得有點荒謬的是,台積電自己在大陸的廠不能投入0.13微米製程,而中芯可以,台積電為了捍衛自身權益告中芯,這也是一種商業上的手法。
和艦啟動新籌資計畫 興建12吋晶圓廠大陸業者相繼投入12吋廠 台廠壓力增 惟聯電觸角間接延伸
(記者孫克蕾∕蘇州) 2006/09/07
繼中芯國際投入12吋廠,聯電(2303)友好企業和艦也宣佈2007年開始蓋第二座晶圓廠,並以12吋廠為主,預計2008年投入營運。和艦總裁徐建華表示,公司將有新一波籌資計畫,因應新廠所需,他表示,該是籌錢的時候了。
繼中芯宣佈在華中與地方政府共同打造12吋廠,大陸業者似乎再度掀起12吋晶圓廠投資熱潮。徐建華表示,和艦2005年聯貸所募集的1.1億美元,幾乎都已用於既有8吋廠擴產所需,因此目前已有計畫進行下一階段募資,用於未來新廠建設。
徐建華說,目前8吋產能滿載,單月產能約4.5萬片,預計2007年上半單月產能可進一步拓展至6萬片規模。由於大陸內需市場已使和艦產能應接不暇,包括高壓(HV)成熟製程、代工LCD驅動IC及大陸需求極強的手機SIM卡市場。不過,和艦的下一步志在興建12吋廠,預計籌資完成後興建第二座晶圓廠,這座12吋廠最快將在2008年投入運作。
目前和艦主要產品還是0.35~0.18微米製程,不過,0.15微米製程已進入小量生產階段,0.13微米製程也正在研發,希望2006年底和2007年初可以進入量產階段。徐建華認為,大陸晶圓廠要蓋就得蓋先進的12吋廠,現在投入8吋廠投資效益已不大,而更小的5、6吋晶圓廠能做的產品有限,「他們的天敵只是時間而已」,容易為時間所淘汰。
蘇州舉行的IC China 6日開幕,首日的高峰論壇分別邀請大陸當地晶圓廠中芯、和艦、上海華虹NEC、宏力等高階主管與會,不過,或許是因為近來台積電(2330)與中芯侵權爭議再起,台積電此次僅擔任贊助廠商,卻並未參展,相較之下,位於蘇州工業園的和艦攤位最大,同時,總裁徐建華公開出面力挺本屆IC China,也使得和艦在本次展覽中顯得格外活躍。
業者認為,繼中芯之後,和艦決定興建12吋晶圓廠,以目前8吋廠持續獲利的狀況,得以支撐其整體獲利結構,同時目前也傳出華虹NEC已進駐12吋廠生產設備,並已完成試車,單月產能不大,僅2,000~3,000片,大陸業者似乎對投資12吋廠欲罷不能,這恐怕將給予台灣許多晶圓廠競爭壓力,不過,由於目前聯電也信託和艦15%股權,因此,和艦設12吋廠也使聯電觸角進一步間接延伸至大陸12吋廠投資。
昇陽聯手Unisys控告海力士[
(國際新聞中心陳怡均∕綜合外電) 2006/09/06
訴訟多年的DRAM價格壟斷案又有新發展,據華爾街日報(WSJ)報導,海力士(Hynix)表示,昇陽(Sun)和Unisys日前聯手向北加州地方法院控告海力士非法壟斷DRAM價格。
海力士發言人Park Hyun表示,昇陽和Unisys分別在2006年3月和4月提出訴訟,如今又在9月1日聯手控告,而海力士將會尋求庭外和解的機會,如同2004年和惠普(HP)、IBM所達成的和解共識一樣,不過Park Hyun並未透露當時海力士支付的和解金額。
火線話題-Sony首度釋出40吋以上LCD TV代工訂單台廠代工機會將隨尺寸向上發展與日俱增
(王毓良∕DigiTimes Research) 2006/09/06
Sony日前釋出40吋液晶電視(LCD TV)代工訂單給台廠,此乃Sony繼32吋LCD TV委由台廠代工之後,首度釋出40吋以上的大尺寸LCD TV代工訂單。
Sony與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合資的S-LCD七代線,經濟切割尺寸為40吋及46吋,2005年4月開始投產後,Sony取得穩定面板來源,隨即於2005年9月,以有別已往高價形象,推出涵括中價位的Bravia系列產品,並於2005年第四季,即在LCD TV方面,以125萬台銷售量及14.6%市場佔有率,超越2005年第三季排名前3大廠,夏普(Sharp)、飛利浦(Philips)及三星,僅1季即由原來第四名躍升至當季全球LCD TV銷售第一名。
Sony為有效降低成本以提升其價格競爭力,除不再堅持採用其自行開發晶片外,亦將部分32吋機種委由冠捷代工,且採友達面板及美商泰鼎微系統(Trident)晶片,並將主力機種放在其七代線的優勢尺寸即40吋LCD TV,以較早推出時間及較低產品價位,欲搶先拱大40吋LCD TV成為主流尺寸,企圖擺脫Sharp、樂金飛利浦(LG.Philips LCD;LPL)及友達等在37吋及42吋方面的持續進逼,且Sony亦於其LCD TV新產品發表會中表示,2006年底前會將其40吋以上機種出貨比例由2005年底約30%提高至50%。
另一方面,繼S-LCD 7代線之後,Sony與三星持續合資S-LCD八代線,經濟切割尺寸為46吋以上,預計2007年8月投產,因此,若依循Sony在40吋LCD TV的競爭策略及模式,待其S-LCD八代線投產後,Sony必將主力機種放在其八代線的優勢尺寸即46吋以上LCD TV,且於面板穩定供應後,即約2007年底的競爭時點,於市場上強力主打其46吋以上LCD TV,以提升其在更大尺寸的市場佔有率及獲利能力。
所以,Sony在此時釋出40吋LCD TV代工訂單,代工廠商快則可趕上2006年底出貨給Sony,強化Sony 40吋機種在2006年底的競爭火力,慢則於2007上半年接手Sony 40吋機種的生產主力,使Sony本身產能可轉移至46吋以上機種,利於其在2007年下半至年底,全力搶攻46吋以上市場。
Sony在面對LCD TV持續往大尺寸發展及市場價格持續下跌壓力下,自行生產較小尺寸或低價機種較不具成本競爭力,因此在其主力競爭尺寸為40吋時,將較不具成本競爭力的32吋低價機種委外代工,當其主力競爭尺寸往46吋以上布局時,同樣將40吋低價機種委外代工,隨尺寸向上發展及價格下跌壓力日增,持續增加其更大尺寸LCD TV的委外代工。
2006年第二季,全球前5大LCD TV品牌廠商,包括飛利浦∕Magnavox(14%)、三星(13%)、夏普(12%)、Sony(12%)及LG(8%)即共佔全球LCD TV市場近60%出貨量,對於台灣以代工為主的LCD TV製造廠而言,主要代工發展機會即在此前5大品牌廠商,若未能與此前5大品牌廠商建立合作關係,即等同於被排除在市場60%之外。
再進一步觀察此5大品牌的代工機會,三星及LG本身在全球化生產佈局方面較完整,釋放代工訂單的可能性較小,而Sony、夏普及飛利浦在面對市場價格競爭壓力下,自行生產較小尺寸或低價機種較不具成本競爭力,目前皆已有許多機種委由台灣廠商代工,未來更將隨跌價壓力日增而持續增加更大尺寸機種委外代工,而基於品牌競爭關係,日系廠商較無委由韓系廠商代工的前例,所以台灣廠商LCD TV代工機會將隨尺寸向上發展及價格持續下跌而與日俱增。
從切片機到軟體供應商 與時俱進的百年老店IBM
(國際新聞中心張廖婉菁∕綜合外電) 2006/09/06
知道IBM以個人電腦(PC)在IT界闖出名號者不少,但應該很少人知道在IBM變身IT巨人之前,不但曾製造肉片和乳酪切片機,而且2次大戰期間還賣過白朗寧自動步槍,50年代時才正式轉行開始製造電腦,歷時超過半世紀後,2005年時又將個人電腦部門出脫給聯想,不斷與時俱進的藍色巨人,現在又準備邁向另一個新的里程碑。
只是,年營業額近千億美元的IT巨擘雖力求改變,希望儘可能讓IBM跟上時代腳步,但因獲利成長速度不若其他處於高速成長期的IT公司,最近似乎頗受投資人冷落,股價從2006年初至今都一直在75~80美元附近盤旋。
為喚醒投資人對IBM的美好記憶,並展現IBM再次轉型的決心,藍色巨人陸續宣布幾宗軟體公司的購併案,其中包括以16億美元購併的內容管理軟體公司FileNet、13億美元購併的防毒軟體公司Internet Security Systems,以及管理軟體公司MRO Software等。
尤其,這幾年IT服務利潤和成長幅度每況愈下,IBM似乎準備以購併軟體同業來重新規劃公司方向,業務觸角也逐漸從IT服務,伸往利潤較高的商用軟體。不過,IBM的發言人James Sciales卻表示,購併其他軟體公司原本就是公司策略規劃的方向之一,主要是希望能補齊原本軟體產品組合的缺口,同時也增加在新興市場的競爭力。
Sciales也坦承,現在的IT服務和商用軟體已逐漸邁向整合一途,消費者要的是一次購足的產品服務,這正是IBM現在要努力的方向。分析師則認為,這樣的轉變對於IBM而言雖稱不上是2度革命,但藍色巨人在業界的角色已逐漸轉型卻是不爭的事實。
從1995年買進第一家軟體公司Lotus Development之後,IBM從2001年至今,購併的公司數量已累積到37家,在軟體界的規模也僅次於龍頭微軟(Microsoft)。再從上1會計年度的財務報表來觀察,其實不難了解為何IBM想要把業務重心轉向商用軟體。
軟體業務在2005會計年度共為IBM賺進158億美元,雖然比重僅佔全年營業額的17%,但是公司有37.7%的獲利卻都是由軟體所貢獻的;反觀IT服務業務的營業額雖有474億美元,但佔公司獲利比重僅33.6%。
分析師認為,IBM會重金壓寶獲利較高軟體部門絕對可以理解,而且以該公司過去購併其他業者的紀錄看來,IBM對於整併別人的業務其實相當有一套,以2004年購併的Candle為例,整併入IBM旗下的Tivoli才不過1年,營收就勁揚25%,但IBM最大的問題應不在整併新舊業務,而是要怎麼讓垂垂老矣的IT服務部門重新回春。
不過,就算IT服務無法有長足進展,分析師也同意,IBM的股票就算無法帶來2位數的驚人獲利,會是穩健投資的好選擇。
英特爾大規模裁員風聲不斷 台IT廠高度關切雙方關係緊密 裁員恐減弱給予台IT廠資助
(記者林詩萍∕台北) 2006/09/06
英特爾(Intel)此波裁員逾萬人風聲不斷,除了引發英特爾內部人心惶惶,與英特爾合作關係密切的台IT廠內部也風聲鶴唳,四處打聽消息,而大規模裁員計畫若屬實,是否將影響未來與英特爾的合作計畫。台IT業者表示,英特爾向來給予台廠豐富的資源共享和人員資助,若英特爾全面精簡人力,只怕牽動與台廠未來的合作計畫,是否因而減少給予合作夥伴的資源和資助,令台IT廠高度關切。
自從英特爾第二季財報公佈,其中獲利表現驟降後,台IT業者就已高度關切英特爾可能裁員消息。由於日前英特爾第一波裁員1,000人,其中主要鎖定高階主管階層,有利縮減英特爾費用,尚不致影響台IT業者;如今第二波裁員行動恐即將發生,不但人數遽增且牽涉到的裁員領域相當廣泛,逐漸引起台IT廠內部討論和緊張。
台IT業者表示,英特爾向來給予台IT廠不少支援,包括雙方在產品開發的共同設計、測試等流程,甚至後端行銷層面都有不小幫助,但最近英特爾內部風聲鶴唳,不少英特爾內部人員也開始出現減少至台IT廠內拜訪的情況,若裁員情況成真,台IT廠更擔憂是否在協助產品開發等合作環節減弱,將因而出現漏洞。不過,至今英特爾也尚未透露任何訊息和風聲予合作夥伴,引發IT業界高度關注。
事實上,台IT業界看待英特爾將大規模裁員一事,多半仍認為正面多過於負面。據了解,英特爾第一波裁員方式以「2n+1」的優退制度為主(n為年資),短期內雖會有大筆支出,但長期來看對英特爾的調整將有莫大助益。 此外,英特爾此次全面性大規模減縮成本,也從9月即將登場的舊金山秋季開發者論壇(Intel Developer Forum;IDF)可看出。過去英特爾舉辦IDF,各地區和國家都有英特爾公關隨行人員一同前往,如今英特爾為了全面檢視成本支出,9月IDF亞太區參與的記者人數不變,但公關人員卻從各國至少1名以上,縮減成亞太區僅有大陸1名、韓國1名公關隨行;至於向來搭乘商務艙參加IDF的記者,9月秋季IDF也改為豪華經濟艙,足見英特爾此次精簡成本和費用,確實相當全面化。
華碩ASmobile品牌鬧雙包 與兆碩同名華碩:兆碩為100%持有子公司、正進行整併 無衝突問題
(記者林詩萍∕台北) 2006/09/06
華碩(2357)董事長施崇棠為白牌(White Box)筆記型電腦(NB)事業親自命名的ASmobile,竟然與華碩轉投資兆碩同名,華碩內部指出,當初決定ASmobile名稱時,確實引起內部顧慮和討論,不過,兆碩畢竟是華碩百分之百轉投資子公司,加上兆碩目前正被規劃整併至華碩內部,且ASmobile為開放架構的事業品牌,品牌共用不致造成太大困惑和衝突。
華碩內部表示,當初決定取名ASmobile,內部確實曾因此有所顧慮,但後來考量兆碩已是華碩100%持有子公司,且兆碩目前正在進行併入華碩研發九部、與華碩原有手機團隊整併的動作,不會有侵權問題,而ASmobile至今仍屬事業名稱,即便將來白牌部門獨立成立公司,屆時公司名稱是否叫ASmobile也還仍待商榷,沿用ASmobile名稱不致造成任何衝突。
至於英特爾(Intel)近來大規模裁員傳言沸沸揚揚,也讓與英特爾力拱Clone NB休戚相關的華碩White Book事業處,對英特爾動作格外重視;加上目前全球White Box NB幾乎仍是看英特爾投入資源多寡來決定存亡,整併裁員後的英特爾對White Box NB事業是否因此受到影響,更讓參與Clone NB運作業者重視。
NB業者表示,雖然英特爾欲全力支持White Box計畫不變,但屆時裁員令一聲令下後,也可能關係到未來與英特爾合作計畫等資源是否因此減弱;不過,華碩內部則認為,White Box NB已是華碩堅持長久發展的事業,不因英特爾情況動搖,ASmobile在大環境不利之下,也只能更堅持努力。
不過,英特爾雖然在7月底已整併通路產品事業群(Channel Platform Group;CPG),看似縮編通路事業策略,不過與熟稔CPG運作的台IT業者皆表示,事實上CPG內部真正握有資源是原隸屬於CPG裡頭的RCO(Reseller Channel Operation),如今RCO也只需直接向銷售暨行銷事業群(Sales and Marketing Group;SMG)負責,加上CBB、MA等計畫受到英特爾高度重視,英特爾整併計劃進行後,長期對Clone NB發展和運作不見得是壞事。
繪圖晶片雙雄力掀高階市場大戰NVIDIA以GeForce 7950GT迎戰ATI Radeon X1950 Pro
(記者陳玉娟∕台北) 2006/09/06
繪圖晶片雙雄ATI、NVIDIA近期除在中、低階市場戰況激烈外,繪圖技術實力展現的高階市場也將戰鼓雷動;NVIDIA將於9月14日力推GeForce 7950GT(核心代號G71),鎖定即將於10月登場的ATI Radeon X1950 Pro。
繪圖卡業者指出,NVIIDA GeForce 7950GT為高階G71核心,核心時脈為550MHz,擁有24 Pixel Shader流水線、256MB GDDR III記憶體配置,支援256Bit記憶體頻寬,並另備有支援HDCP(High-bandwidth Digital Content Protection)的版本,通路零售價約為249~299美元,火力全開瞄準10月推出的ATI Radeon X1950 Pro。
而採用80奈米製程並由台積電(2330)代工的ATI Radeon X1950 Pro,擁有12 Pixel Shader流水線、36個Pixel Shader Processor、擁有支援256MB GDDR III記憶體配置、支援256Bit記憶體頻寬,並首次在核心中內建CrossFire技術,通路售價約在249~299美元。
近期繪圖晶片雙雄對戰策略深具彈性且防禦力百分百,深怕一不留意產品線出現漏洞,讓對手有可趁機會;除此次全面備戰力守高階版圖外,先前有NVIDIA GeForce 6800GS(高階NV42核心),降階對抗ATI Radeon X1600XT(中階RV530核心),而ATI立即回應將Radeon X1800GT(高階R520核心)鎖定GeForce 7600GT,雙方市場策略,猶如棋局對奕、各不相讓。
此外,NVIDIA亦向繪圖業者透露,將於2006年內推出支援Direct X10的繪圖晶片、核心代號為G80,因此近期將會有較明顯去化G71庫存的動作,為新一代產品舖好康莊大道。
ATI由於2005年高階繪圖產品出貨時程延宕,讓NVIDIA趁機拿下不少市佔率,雖然在2006年1月發表新品回擊,但仍未能搶回市佔,而在超微(AMD)正式宣佈納入旗下後,ATI一改過去較為被動保守的市場策略,大幅調整全線產品線,希望能再提振繪圖技術實力與加快市場行銷動作,擺脫過去給予外界步調緩慢的刻板印象,ATI先前即表示,將強化高階繪圖晶片玩家市場,以提高獲利和市佔率。
鴻海、英特爾MB業務合作更上一層樓?傳英特爾將分拆自有品牌MB業務 台廠:應是改由鴻海ODM貼牌模式
(記者陳玉娟、國際新聞中心陳怡均∕台北) 2006/09/06
英特爾(Intel)繼日前傳出將大幅裁員消息,5日再度傳出將分拆自有品牌主機板(MB)業務,交由鴻海(2317)旗下富士康(Foxconn)運作,藉此撙節成本。台MB廠對此表示,英特爾MB OEM代工業務原本就交由鴻海負責,實在沒理由放棄自有品牌MB業務,不過,英特爾倒是可能裁撤MB研發團隊,將設計研發交由鴻海,落實ODM委外,若是如此,對於鴻海MB業務及與英特爾合作都將更上一層樓。
對於MB業務變動相關消息,英特爾台灣分公司5日表示,由於英特爾現正進行營運檢視與調整計畫,目前無法針對市場傳言做進一步評論;鴻海富士康亦對此消息表示不予置評。
事實上,英特爾將大刀裁員10~20%消息持續延燒,繼日前傳出將削減行銷部門人力,並在馬來西亞裁撤1,000~2,000人,5日在大陸地區亦傳出英特爾裁員消息,據大陸新浪網引述消息來源指出,英特爾在大陸裁員比例約為10~15%,主要亦集中在行銷部門,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大陸媒體還點名英特爾將把自有品牌MB業務交予鴻海旗下富士康負責,期望藉此撙節成本。
台MB業者對此表示,英特爾分拆自有品牌MB業務的可能性其實不大,由於英特爾擁有處理器、晶片組及MB等全線產品,在研發、設計、出貨及行銷等方面,擁有充分主導權、不受他廠箝制,這亦是英特爾持續主導PC市場關鍵所在,加上英特爾MB業務獲利穩定成長,並非賠錢貨,因此,英特爾應不會放棄MB事業。
MB業者強調,英特爾新舊平台轉換順利與否,其MB事業肩負極大協助任務,況且儘管英特爾從未公佈自有品牌MB出貨量,但在大量搭售自家處理器與晶片組銷售情況下,MB實際出貨數字應相當可觀,所以沒有理由將品牌MB事業切割或賣掉,且若將該事業交由他廠,往後恐怕各家MB廠將不再充份支援英特爾平台化等策略,這豈不是拿石頭往自己腳上砸。
不過,MB業者指出,英特爾倒是可能裁撤掉費用高昂的研發設計團隊,將MB公板設計工作交由鴻海旗下富士康,亦即雙方合作模式由原本OEM走向ODM貼牌,藉以降低成本,且對於既有MB市場亦不會造成太大影響,因此,英特爾此舉並不代表要放棄MB業務。
事實上,大陸媒體另引述消息人士的話指出,未來英特爾仍會給予MB部門資金、技術和通路等方面支持,以確保其在MB市場影響力。因此,MB業者認為,外傳英特爾分拆自有品牌MB業務,極可能是指設計研發工作轉移,改為ODM委外模式,而非真的有分拆業務動作。
此外,對於英特爾大舉削減1~2成人力後續消息方面,據金融時報(FT)報導,英特爾極可能在美國勞工節(每年9月第一個星期一)後,向員工們公佈裁員消息,推測是在美國時間5日正式對外宣佈。
MB業者亦指出,近年來英特爾所積極佈局的亞洲地區,在這一波裁員中亦難置身事外,像是7月英特爾將總部設於上海的通路產品事業群(Channel Platform Group;CPG),整併至銷售暨行銷事業群(Sales and Marketing Group;SMG),由原本5大事業群精簡為4大事業群,隨後擁有多座封測廠的馬來西亞據點,亦傳出將裁員10~15%,如今大陸傳出英特爾將在當地裁員約10~15%,這些動作皆已引發相關PC業者高度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