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震華:PC是台灣的產業 讓台灣從區域走進全球舞 台參與者有責任好好經營讓自己向上提升為榮
看了此篇,腦袋想著之前去做設計訪談的時候明基設計總監的話,製造的確是支撐品牌之路的基石,也是台灣廠商競爭的利基,是絕對不能放棄!微笑曲線上的東西應該要全部都兼顧才對!此外,面板廠是否該併成兩家也是值得關注的事情(記者曾而汶/台北) 2006/12/07
廣達(2381)在全球PC產業界絕對是台灣之光!坐擁全球30%筆記型電腦(NB)製造市場,全球前10品牌NB廠除了兼營品牌與代工的華碩(2357)外,消費者可以在市場上買到貼上戴爾(Dell)、(HP)、宏碁(2353)acer品牌與蘋果(Apple)等其他9大品牌,但實質上卻是「Made by Quanta」的NB。由總經理王震華接下董事長林百里創辦心血的新廣達,不刻意彰顯自己在全球NB產業的威風,更不認為唯有繼續激烈競爭在全球NB產業獲得更大成長與市佔率才是王道,相反地,王震華帶領的新廣達,希望以獲利為天職,要讓所有提到台灣的人,都可以像提到芬蘭想到諾基亞(Nokia)一樣,能以廣達為榮!
問:廣達2006年的表現落後市場平均水準,全年筆記型電腦(NB)出貨總量預估僅成長10~15%,較全球市場的20%低,這對廣達的意義為何?另外,新發展的「System Solution Design and Manufacturing Move;SSDMM」策略希望讓其他非NB相關的新事業有較好發展,包括手機、液晶電視(LCD TV)、伺服器及汽車電子等非NB新事業2007年將佔總營收比重25%,並在2008年達30%,您將如何帶領廣達達成此目標?
答:廣達2007年將恢復成長力道,NB總出貨目標目前暫定2,500萬台,廣達現在擁有全球NB製造市場比重達30%,我們並不認為還要更多,當然,若將來有機會成長到35~40%當然是件好事,但先決條件是一定要有合理的獲利空間,否則我們寧可不要。
廣達在NB建立的ODM基礎就像航空母艦,承載所有技術、財務和人才,可以讓廣達發展垂直整合和一些如汽車電子、多媒體和無線應用等對廣達有利的系統整合事業,在完成垂直整合佈局後,可讓廣達真正跨足到EMS,最後則發展到SSDMM。未來2~3年,這些事業可以發展為獨立BU,進而可以spin off,購併或與其他合適對象合併以進一步擴大競爭實力,不需要再扛著廣達的名號,但卻可以享有廣達的支援。
另外,更重要的是,大家可以拭目以待,廣達未來將以獲利為重,營運成長當然還是廣達身為企業的天職,我們有機會成長就不會放棄,但是,對廣達等台NB製造業者來說,每年成長35~50%沒有太大意義,唯有以獲利為重才能真正使產業進入良性發展。
PC是台灣的產業 大家要珍惜
其實,PC真的是台灣公司的產業,我們花了20多年才有今天在全球舉足輕重的地位,為何不好好做?為何不珍惜?宏碁董事長王振堂說台灣PC產業一定要建立健康的ecosystem,這是大家的心聲。
這些年來,台灣科技業者從只能經營區域性企業到現在可以主導全球性企業,有責任及義務帶領自己的企業更進一步往上發展,一切都要upgrade到國際級規模,芬蘭有諾基亞,荷蘭有飛利浦(Philips)和海尼根(Heineken),台灣當然也可以且應該有能夠永續經營的全球性企業,我們希望做到的是,當別人提到台灣時,會以廣達為榮。
我認為,經營企業一定要有使命感,別太greedy,「Win or Lose」(不是贏就是輸)的競爭方式只能是short term做法,總不能每次和人家去吃飯都要別人付錢吧?現在大部份國際品牌NB大廠都很賺錢,而NB是極少數只有ODM市場且EMS模式無法發揮的產業,大部份國際大廠很難自己設計再去找EMS大廠生產,這就是台灣NB產業的優勢。
製造其實是支撐微笑曲線的基礎
宏碁創辦人施振榮的微笑曲線理論,擁有高附加價值的研發、品牌和通路等產業現在都很健康發展,零組件業者也很賺錢,只有最底端且被視為附加價值最低的製造,只能賺取miserable(可悲的)的利潤,這是說不通的,因為,在我看來,處於最底層的製造,才是支撐且讓品牌與通路兩端可以有效運作的基石。
微軟(Microsoft)和英特爾(Intel)主導全球PC產業,獲利冠於任何其他業者,但是,他們有能力架構這樣的business modle,賺錢當然沒話說,這是擁有全球PC製造產業的台廠應該深思的問題。
沒有PC產業在台灣的群聚效應,台灣哪來IC設計、封裝、手機、晶圓代工和面板等產業?這些產業當初的發展根源都是PC,所以downgrade現在在PC產業中最具競爭力的NB ODM是沒有意義的。
當然,若台灣沒在1997~1998年前仆後繼跨入面板產業,現在整個NB製造產業說不定是南韓的,而不是台廠的天下,現在可和南韓相提並論的台灣面板產業,確實為台灣NB產業殺出血路,對台NB廠躍居全球舞台有重要戰略意義。不過,從現在態勢來看,台灣不可能支撐這麼多家面板廠,擁有2家最具競爭力的大廠應該是不錯方式。
垂直整合為求共存共榮
問:現在幾乎所有NB製造廠都進一步積極發展零組件垂直整合,仁寶(2324)總經理陳瑞聰認為原因之一是「鴻海效應」,可否概談廣達在此的發展現況與主要策略?
答:廣達設立第三事業群專責就是為此目的,主要重心包括發展快速與精密模具、塑膠射出和輕金屬成型等領域,我們的主要目標是達到50%需求量向外鴻海(2317)等主要供應商採購,另外50%需求可以自給自足調配,不會完全自己來,但自己做的必須擁有相當競爭力。
我們計劃在2007年下半達到自給自足的50%。其實,我們是選擇性且希望與供應商共生共榮,不可能犧牲供應商,畢竟我們沒有這麼多人才,同時,這樣可以建立自己在這些零組件的技術與量產實力,更可以保護辛苦發展的專利與技術。
問:鴻海加廣達經常成為市場的話題,真正熟悉產業的人都認為不可能,可否進一步從您的觀點來談這樣的結合為何不可能發生?
答:鴻海是了不起的企業,全球總員工數達41萬人,廣達才3萬人,而且,企業文化不同是主因之一,另外,沒有客戶願意向單一公司買自己所需的80%產品的,客戶一定會分散風險,鴻海加廣達真的可以1+1>2嗎?我懷疑,說不定還會1+1<1.5。

廣達總經理王震華在同業眼中是個超級業務高手,言談舉止可以讓人立刻看出是「做業務底的」,熱愛高爾夫球且穿著打扮皆有著濃濃的雅痞味。不過,有趣的是,王震華辦公室的裝設儉樸,牆上掛的是朱為白著名版畫「竹鎮歡喜圖」(新竹各城鎮的傳統生活寫照),不是張大千畫作,也不是歐美名家創作。來自台中的王震華打趣地說:我還是比較喜歡台灣本土味重點的東西,外國的還是用不慣、看不慣,沒特別原因,就是感覺比較對一些。(曾而汶攝影)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