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September 08, 2006

火線話題-當無線網路不再搞飛機…

(沈勤譽∕採訪中心) 2006/09/08
美國波音(Boeing)公司旗下的Connexion,決定取消飛機上Wi-Fi無線網路的服務,主要理由是市場反應不如預期,無法忍受虧損所致。事實上,筆者曾多次嘗試在波音班機上使用該項服務,但Wi-Fi網路不斷「搞飛機」,且班機上又缺乏專業的資訊人員可供諮詢,使用經驗奇差無比,無怪乎原本最有賣相的飛機熱點(Hot Spot),竟落得冷冷收場,至於其他Wi-Fi熱點或熱區(Hot Zone),恐怕會面臨更大的挑戰。

 約4~5年前,美國波音公司看好長程航線機上高速無線上網的需求,由旗下Connexion與航空公司合作,在國際航線機艙提供Wi-Fi上網的服務,再透過衛星將訊號與地面互傳,儘管砸下10億美元的研發費用,合作的航空公司已達10多家,但營收無法彌補鉅額虧損,近日宣佈在年底前終止該項服務。

 Connexion的失利,不僅是波音的挫敗,某種程度更可說是消費者對Wi-Fi網路投下不信任票。坦白說,以飛機必須負擔高昂的衛星通訊成本來看,Wi-Fi服務收費1小時9.95美元、全程26.95美元其實很合理,尤其對於商務人士而言,利用在機上什麼事都不能做的空檔,可以上網、收發電子郵件,打發時間並與外界保持聯繫,應有一定的市場需求,飛機沒有道理不會成為賺錢的熱點。

 不過,Wi-Fi網路缺乏應有的穩定度,甚至常常大搞飛機,久而久之就失去了消費者的信賴。 筆者有多次在國際航線上嘗試使用該項服務,第一次花了約半個小時都無法連上存取設備(AP),詢問空姐也不知所以然,後來發現有多位旅客也遭遇同樣困擾,最後空姐只得告知網路故障,大家都悻悻然收起筆記型電腦。

 在另一趟波音客機上,包括筆者在內的多位旅客,手持剛剛在登機前拿到的30分鐘免費使用卷,躍躍欲試登入無線網路服務,但大家似乎都不得要領,空姐還是一問三不知。半個小時後,我與同行旅客討論,才發現除了冗長的旅客資料要輸入外,還要填入信用卡號碼才能連上網路,於是我決定放棄,到現在還不知道同行旅客使用的半個小時,究竟是不是免費的。

 Wi-Fi網路的使用經驗不佳,其實不只在飛機上,包括飯店、機場、咖啡館甚至台北的信義計畫區,許多人都曾在最需要的時候,對Wi-Fi感到失望。如果是免費的Wi-Fi服務,大家也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算了,偏偏多數付費的Wi-Fi服務,仍無法得到應有的服務品質保證,那就不禁讓人火冒三丈了。

 Wi-Fi熱點的崛起,與其建置成本低廉、筆記型電腦內建普及率高息息相關,消費者的使用習慣也確已建立,形勢大有可為;可惜Wi-Fi一直無法達到有線網路或行動網路的穩定性及連線品質,計費閘道器又無法包容所有的終端設備,使用問題層出不窮,讓相關服務的推展大受阻礙。 如果熱點的使用經驗都是如此了,那麼以熱區打造的無線網路城市計畫,涉及的技術層次要複雜幾百倍,使用經驗更是難以想像;在談營運模式、殺手級應用之前,或許應該先把基本的網路品質做好,把消費者的使用經驗照顧好,其他的夢想才有可能慢慢實現。

產業瞭望-全球NAND Flash產業將掀整併潮 走入強人時代 公平競賽中汰弱留強 台業者爭相向強人靠攏

(連于慧∕採訪中心) 2006/09/08
全球NAND型Flash產業在2006年攀向頂峰,如今逐漸走向整併、收縮期,有跡可尋!隨著Lexar被NAND型Flash大廠美光(Micron)合併、亞洲艾蒙系統(Msystems)納入記憶卡大廠新帝(SanDisk)麾下,全球NAND型Flash產業的整併動作已鳴槍起跑,這也是科技產業由大興盛繁榮時代的家家有飯吃,逐漸往理性、成熟,惟強者才能生存下來的環境所必經過程。

 由於可攜式消費性電子產品輕、薄、短、小的概念需求興起,注定NAND型Flash產業勢必走向繁榮的命運,再加上蘋果電腦(Apple)的iPod nano就像傳說中的魔術師般,將神奇的魔法棒輕輕一點,整個NAND型Flash產業頓時綻放出如煙火般的耀眼光芒!

 NAND Flash產業4大陣營鼎立

 各自大力增產 然產業在發展極盛之後,引來的是更多想分一杯羹業者的覬覦,更何況當前的NAND型Flash應用還未被發揮至極限,未來想像空間相當大,因此自2005年下半開始,全球NAND型Flash大廠開始卯足勁擴產,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大力增產為了鞏固市佔率,東芝(Toshiba)要和海力士(Hynix)纏鬥第二名寶座,還有其他更多的後進者也加入其中。

 雖各方前仆後繼加入NAND型Flash產業,然也有不適者淘汰的例子,如日本瑞薩科技(Renesas),因承受成本過高、技術落後等多重壓力下,加上與三星、東芝、海力士等競爭對手的實力差距越來越大,市佔率節節下滑,因此,早已在2005年底悄悄佈局退出NAND型Flash生產行列,如今已將技術和客戶等由台灣的代工廠力晶接手,自己選擇則歸隱江山,不再過問NAND型Flash世事。

 然瑞薩雖然選擇退出,但好戲才正熱!科技巨人英特爾(Intel)藉由美光之力進軍NAND型Flash產業,聯手成立成立IM Flash,加上美光合併快閃記憶卡大廠Lexar,將佈局版圖往下游移動,等同是英特爾、美光、Lexar整併成同一陣線,東芝與新帝陣營也不斷的增產以因應大敵。 由目前的情況可知,未來在上游NAND型Flash產業,全球主要勢力會集中在4大陣營,除了三星龍頭地位持續屹立不搖外,再者就是東芝與新帝、英特爾加美光,以及新勢力海力士的崛起,這4大陣營為NAND型Flash產業所付出的資本支出,未來將誰也不遑多讓。

 過度擴產導致價格大跌

 記憶卡小廠淘汰出局 此外,上游各廠不斷擴廠,造成NAND型Flash供給大幅增加,然2005年紅極一時的iPod nano光環逐漸退燒,2006年第一季市場即領教NAND型Flash大崩盤的威力,原本2005年底各界預期2006年的NAND型Flash價格,全年大約是下修50%,此幅度在2006年第一季還沒過完,即一次跌足,尤其是下游記憶體模組廠和快閃記憶卡製造商均受傷慘重。

 回想2005年NAND型Flash產業景氣大好時,一堆人跳進來生產記憶卡,或是從事快閃記憶卡交易買賣,欲從中牟利分一杯羹,然經過2006年第一季價格大跌的震撼教育,這些人的反應都是措手不及,因此不少當初想搭順風車的小廠,最後是受傷慘重。

 而這也讓各界見識到,NAND型Flash一旦跌價起來,其慘況相較標準型DRAM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口袋不夠深的小廠根本玩不起。

 2006年第二季後的NAND型Flash市場,逐漸從價格重挫中復甦,且因為終端產品價格大降的因素,不但NAND型Flash相關產品主流容量提升,一線的記憶卡大廠的出貨量都是呈現跳躍式成長,坐穩經濟規模門檻,然一些不具經濟規模的小廠,卻也逐漸被淘汰出局,在價格波動如此劇烈的產業中,規模不夠大的廠商未來根本沒有生存空間。

 記憶卡控制晶片業者一窩蜂 然市場胃納量有限 對快閃記憶卡控制晶片產業而言,業者前仆後繼投入,不論是純控制晶片設計公司,或是由USB設計公司跨足者,都是呈現一窩蜂趨勢,純記憶卡控制晶片業者包括慧榮、擎泰、亮發、崴懋等,由USB設計公司跨足者包括群聯、安國、旺玖、鑫創、聯盛等。

 然目前大部分的快閃記憶卡大廠都是採用自己的控制晶片,包括新帝、東芝、Panasonic等,其他快閃記憶卡廠包括金士頓在內,有不少出貨比例的快閃記憶卡都是直接向NAND型Flash大廠外購成卡,因此,需要獨立採購控制晶片的比重相對降低。

 由上述可知,雖然整個快閃記憶卡市場的餅相當大,然台系控制晶片業者所能分食的大餅其實相當有限,未來能否容納這麼多家快閃記憶卡控制晶片,是相當大的疑問?因此前陣子新帝合併Msystems之後,才會傳出慧榮是新帝的下一個欲合併的目標。

 控制晶片產業供過於求

 是下一輪整頓目標 雖然慧榮表示,目前客戶群與新帝之間重疊性太高,談合併對新帝並沒有實質效益,且一旦雙方聯手後,等於吃下大部分的記憶卡控制晶片市佔率,可能會有違反反托拉斯法的嫌疑。

 然這也象徵者,當整個NAND型Flash產業都陷入整併潮的同時,控制晶片產業無可避免是下個需要被整併的領域。

 依快閃記憶卡產業特性來看,與終端產品的相容性是最重要的一環,加上現在晶片的單價已相當低,因此除非晶片供應商的品質有問題,或是下一世代技術無法銜接,否則客戶很少會為了便宜的價格而更換供應商,也因此,誰能在現階段卡位成功,未來將強者越強,技術落後或是遲遲無法打進供應鏈的業者,自然會逐漸被淘汰出局。

 此外,目前英特爾鴨子划水默默進行的ONFI(Open NAND Flash Interface)聯盟,欲統一NAND型Flash介面規格,以及新帝和Msystems針對隨身碟市場推出的U3協會,以收取權利金的方式廣納會員,目的也是為了統一隨身碟介面平台和控制晶片的規格,這都是整個NAND型Flash重要的整合統一跡象。

 整個NAND型Flash產業進入大整併時代,2006年絕對只是個開端,未來這種整併、統一規格的戲碼,絕對會不斷上演,然值得注意的是,台系業者在這過程當中的處境,其實也處處充滿政治味,都想盡辦法向強者靠攏,以確保自身在未來產業中的地位,因此,要能在產業中維持立足之道,有時除了努力、技術外,還多了點機運!

油價高居不下 歐洲對再生能源大開方便之門謹守京都協議 歐盟會員國立法鼓勵利用再生能源

(國際新聞中心張廖婉菁∕綜合外電) 2006/09/08
美商業週刊(Business Week)報導,高油價問題尚難解決,因而電力公司和消費者相繼尋求使用再生能源的可能性。現在,不管是用太陽能、風力或者海浪發電,這些替代性能源業者總算有機會擺脫石油公司陰影,趁機揚眉吐氣了,雖然,各國都在提倡再生能源,不過,承諾要遵守京都協議(Kyoto Protocol)的歐盟對於再生能源尤其友善。

 許多歐盟會員國更透過立法,鼓勵業者和一般民眾多多利用再生能源,以德國為例,官方對於發展再生能源的業者和使用者都有提供財務補貼。至於,有意透過IPO取得更多資金的再生能源公司,倫敦證交所下的店頭市場(Alternative Investment Market;AIM)已有不少成功案例。 雖然,傳統的能源仍主導目前的市場,但因為再生能源應用越來越廣泛,只要技術繼續進步,使用成本降低之後,普及率一定會提升,但是,現在多數的再生能源均仰賴天然環境,因此不論是風力發電廠、海浪發電廠等都處於偏遠地帶,和傳統發電廠相比,型態更像農場。

 目前在歐洲應用最多的就屬風力發電,約有75%的可再生能源都來自風力發電,設置的地點多位於高地、海岸等荒涼地區。因風力發電較其他再生能源更常見,加上風力發電機組的機具體積龐大,不但有噪音問題,還可能威脅當地鳥類生存,儘管設立地點偏遠,還是很容易遭到居民反對,而且設立地點過於偏僻,也提高維修保養的困難度。

 相對而言,太陽能發電的接受度就高很多,因此在設置太陽能發電裝置時,也少有居民反對。不過,相關的獎勵政策也可能是誘因之一,像德國政府對於太陽能發電就特別優待,2004年時立法保障讓太陽能發電的最低費率高於其他發電方式,而且適用該法條者除業者外,個人亦一體適用,這個獎勵方案唯一的缺點就是,害得製造太陽能發電板的原料多晶矽大漲。

 另外一個缺點就是,太陽能不像風力一樣能夠24小時發電,不過,現在又有更新的發電方式-海浪發電,葡萄牙政府設立全球第一座的海浪發電廠2006年已開始運轉,因海浪發電可全天候運行,未來發展潛力十足,葡萄牙官方表示,新電廠初期有3組機具投入發電,供電量約可應付1,500戶家庭所需。

南韓國際學生人數成國外直接投資增加指標首爾國際學校:吸引外資駐足 教育資源不可或缺

(國際新聞中心張廖婉菁∕綜合外電) 2006/09/08
若欲吸引國外投資者加碼投資,多數人最先想到的就是改善投資環境和增加投資誘因,但南韓首爾國際學校校長Harlan Lyso表示,其實教育品質和資源是否充足,也是外商是否願意投注大筆資金的原因之一。

 Lyso指出,過去未曾特別注意直接投資和教育品質之間是否有正相關,但最近發現申請就讀首爾國際學校的學生人數明顯增加不少,Lyso認為,近期國際學生數量增加,應是國外直接投資增加的指標之一。

 首爾國際學校創立於1912年,當時就讀者僅17人,且全為傳教士的子女,學校地點相當偏遠,不過,經過幾十年發展後,現在就讀學生來自全球54個國家,人數已超過1,400人,其中僅18人為傳教士子女,其餘學生的父母均從事國際貿易。

 許多學生其實是歸國韓僑的子女,原本定居在芝加哥或洛杉磯等地,父母多任職於IBM、波音(Boeing)或通用汽車(GM)等跨國企業,因較了解韓國文化,又具備語言的優勢,因此有較多機會被派駐韓國。

 而且,首爾國際學校為確保學習環境國際化的特色,申請就讀者的父母其中1人也必須持有國外護照,雖然外界頻頻施壓,不過校長Lyso對學校必須保持國際化特色這點相當堅持,並指出多數家長還是希望能讓子女擁有更國際化的學習環境。

美網路泡沫化終結 印度委外產業間接受益美創新公司如雨後春筍 漸成委外主流客戶之一

(國際新聞中心張廖婉菁∕綜合外電) 2006/09/08
拜Web 2.0興起之賜,一度因網路泡沫化而重傷的美國科技業,這幾年也逐漸復甦,許多新創公司也如雨後春筍般在美各地林立,尤其是網搜、WiMax和Web 2.0概念等新科技發展最快,且因市場需求龐大和成本考量,許多業務不得不委外,間接刺激印度委外產業更加興旺。

 由於創新公司所面臨的產品開發成本和時間壓力越來越大,才會造成產品開發委外業務越來越盛行,和網路泡沫化前相比,現在網頁應用程式的開發成本減少約80%,所以創新公司的數量才會增加這麼多,再加上不少網路公司陸續購併了幾家業者,委外業務量會上升其來有自。

 印度籍軟體公司如Symphony Services、Aztec Software、Aditi、Persistent Systems 和Wipro等,近期新增客戶中有許多都來自新創公司,過去新創公司會將業務委外者少之又少,如今卻漸漸變成主流客戶之一。

 Symphony Services營運長Ajay Kela認為,3年前產品開發業務委外到印度的新創公司僅佔1成,但現在大概有60%~70%的新創公司將業務委外,而且,多數創新公司的業務幾乎全數發包到印度。Kela指出,產品開發業務委外到印度,大約能節省30~40%的成本。

 雖然,來自創新公司的業務量增加是好事,但並非全無風險,對承辦委外業務的廠商而言,如果他們的概念能付諸實現又能在市場獲得好評的話,才算得上成功,否則當年網路泡沫化的情況還是有可能重演。

 Kela也坦承,和創新公司合作的風險本來就比較高,但這也表示獲利較佳,而且在技術面和創新方面的回收也較高,一旦合作的創新公司的技術獲得認可,被任何1家大型網路公司看中購併的話,承接委外業務的公司也有機會因此受益。

 為分散和創新公司合作的風險,許多承接委外業務的印度公司會增加合作對象,這樣一來就算其中有少數幾家表現不佳,其他公司還是有機會,而且,隨著技術進步,說不定有一兩家會有機會擴大經營規模。

易利信衝刺3G晶片業務 在台設EMP大中華總部大廠紛積極佈局 台3G晶片市場日趨白熱化

(記者沈勤譽∕台北) 2006/09/08
為反制高通(Qualcomm)在台頻挖牆角的動作,易利信(Ericsson)決定在台北成立易利信手機技術平台(Ericsson Mobile Platforms;EMP)大中華區總部,並由副總經理史庭瑞領軍,積極擴張兩岸2G與3G手機晶片業務。

 台灣易利信總經理葛元翔(Sean Gowran)表示,EMP事業部已在7月起在台北設立大中華區總部,並由史庭瑞擔任副總經理,包括銷售與技術人員編制從2人迅速增加到22人,之所以選擇在台北成立,主要是台灣手機在全球的市佔率已達15%,而且外銷到全球市場,有其重要戰略地位。

 目前全球3G手機約有30%採用EMP,包括索尼愛立信(Sony Ericsson)、NEC等。在台灣手機廠商方面,華寶(8078)、華冠(8101)及英華達(3367)均已採用EMP,不過,英華達已經決定轉向高通,華寶在整併仁寶(2324)行動通訊事業群(PMCC)後,也積極評估原本已經簽約的高通平台,加上原本就靠攏高通的明基(2352)、宏達電(2498)及奇美通訊,使得易利信備感壓力。

 易利信EMP事業部在台擴張人力並積極衝刺,高通也持續擴充台灣團隊,德州儀器(TI)也加入3G戰場,Agere、英飛凌(Infineon)與飛利浦(Philips)同樣摩拳擦掌,使得台灣3G晶片市場競爭日益白熱化。

 事實上,進入台灣市場已有20年的易利信,除了在台成立EMP大中華區總部外,也成立亞洲首座手機測試中心及行動應用創新中心,顯示對台灣市場的重視;至於大陸市場部份,易利信全球總裁暨執行長Carl-Henric Svanberg已經承諾,自2006~2010年將投入10億美元,積極投入其全球第二大的單一市場。

 Svanberg強調,根據易利信第二季財報,亞太地區是其全球成長最快的市場,包括用戶與網路都快速成長,成長率高達55%,其中大陸的銷售相當亮眼,預期大陸3G可能在6~12個月發放執照,但主要還是要看大陸的政策而定。

易利信總裁:2010年行動數據傳輸量將超越語音駁斥3G發展不如預期說法 HSPA、IMS將扮演行動產業2大動力

(記者沈勤譽∕台北) 2006/09/08
易利信(Ericsson)全球總裁暨執行長Carl-Henric Svanberg 7日旋風式訪台,他在接受媒體採訪時駁斥3G發展不如預期的說法。他強調,3G的發展速度遠超過GSM,而3.5G將帶給消費者更好的使用經驗,預計到了2010年,行動數據的傳輸量將超過語音。

 2003年4月接任易利信總裁的Svanberg,此次是第二次訪台,並首度與媒體會面。他在演講時表示,2005年全球新增了4.5億個行動用戶,全球已有超過22億用戶,其中非洲也突破1億用戶,以此成長速度繼續發展,2007年之前就會達到30億用戶。

 Svanberg強調,電信產業仍持續成長,並從語音服務轉向多元服務,包括電子郵件、遊戲、音樂、行動上網、行動定位、行動電視與視訊會議,都是相當重要的數據服務,而隨著這些新服務的普及,行動數據傳輸量將大增,預計到了2010年,行動數據傳輸量將超過語音傳輸,相較於2000年時固網數據傳輸量超越語音,剛好相差10年。

 他同時也大力駁斥3G發展不如預期的說法,強調WCDMA的發展速度遠超過GSM,全球3G網路仍持續建置中,未來高速網路封包存取(High Speed Packet Access;HSPA)的3.5G將帶給消費者更好的使用經驗。

 Svanberg認為,行動寬頻正在改變整個電信產業,其中HSPA及IP多媒體子系統(IP Multimedia Subsystem;IMS)與將扮演2大動力。HSPA已在2005年正式商用化,多數3G網路都將在2006年進行升級,而相關終端設備的尺寸與效能也與現有手機相當,顯示產業基礎已經到位;至於IMS部分,則是朝向全IP發展的重要里程碑。

 易利信與遠傳電信(4904)也同步宣佈,雙方正式擴大合作關係到3.5G HSPA及IMS,易利信正式取得遠傳3.5G網路系統與IMS的建置合約,並將協助遠傳擴建3G WCDMA網路系統,範圍由原本的北區再加上中區。

 目前易利信是全球WCDMA與IMS的領導供應商,全球有20多個WCDMA商用化網路由易利信建置,市佔率近5成,另外,也拿下23個IMS商用合約,另有50個網路在測試中,客戶遍及歐、美、亞洲及非洲,遠傳可望成為台灣第一家推出IMS服務的電信業者。(劉家任攝影)

摩托羅拉亞太區總裁:與台代工廠關係不變今年市場規模上看10億支、摩托羅拉市佔逾2成 台廠發展空間仍大

(記者沈勤譽∕台北) 2006/09/08
摩托羅拉(Motorola)亞太區總裁梁念堅表示,儘管摩托羅拉新款手機Motofone是由內部自行研發,但摩托羅拉與台灣手機代工廠的關係並沒有任何改變,合作關係也會持續,事實上,台手機廠可以發展的空間還很大。

 摩托羅拉自行研發的超低價手機Motofone,預計第四季量產問世,由於採取內部研發、並由專業電子代工廠(EMS)廠製造的模式,引發台廠對排擠ODM業務的疑慮。對此,梁念堅澄清說,該款手機由於採取超薄設計,包括外觀與技術都有相當門檻,因此,摩托羅拉才採取自行研發,其實摩托羅拉的策略一直沒有改變,原本大部份就是自行研發與製造。

 對於與台灣手機代工廠的關係,他也強調,合作夥伴沒有改變,合作也會繼續,事實上,以全年手機市場規模達9億~10億支、摩托羅拉上季市佔率22%來看,台灣手機廠商的發展空間還很大。

 梁念堅表示,目前全球有3分之2的人還沒有使用手機,其中有3分之2的人在亞洲,因此摩托羅拉有使命要提供足以負擔的手機給這些用戶,舉例來說,印度的行動用戶僅有1億人,遙遙落後大陸的4.3億人,另外,像是印尼有8,000多萬人口、菲律賓有9,000多萬人口、中東與南美也有龐大市場,都是值得開拓的處女地,也是Motofone鎖定的新興市場。

 對於通訊產業的購併潮,梁念堅認為,產業的整合是必然的趨勢,對於整體產業的競爭力也有好處,不過,相較於其他廠商出現大型收購案,整合需要很長時間,摩托羅拉則是以收購小型公司為主,希望以最快時間完成整合;摩托羅拉目前手上現金高達110億美元,財力絕對不是問題,並不排除大型購併案。

 他進一步說,摩托羅拉未來會購併的標的,包含移動終端設備、家用寬頻影音及無線寬頻等新技術,同時也不排除收購台灣公司。事實上,摩托羅拉已在5月時宣佈收購明基(2352)位於丹麥Aalborg的研發團隊及資產。

摩托羅拉輸出台灣經驗 台灣區總裁再換將前2任總裁均調大陸任要職 顯示台灣有好的人才及經驗

(記者沈勤譽∕台北) 2006/09/08
摩托羅拉(Motorola)繼2005年調任前台灣區總裁孫大明接掌中國首席代表後,又調任台灣區總裁蕭承統操盤大陸通路業務,並由原網絡事業部總經理謝任邦升任總裁一職。摩托羅拉亞太區總裁梁念堅表示,這顯示台灣有很多人才及經驗可以出口。

 梁念堅7日抵台舉行佈達儀式,宣佈謝任邦升任摩托羅拉台灣區總裁一職,原任總裁蕭承統,則接掌摩托羅拉亞太副總裁暨行動通訊中央渠道二部總經理,而台灣手機業務先前已經宣佈,由香港及台灣行動通訊終端部總經理盧健生負責,他同時也擔任台灣區副總裁。

 摩托羅拉在2005、2006年,連續2年將台灣區總裁派往大陸擔任要職,梁念堅特別強調,這顯示台灣有很多好的人才及經驗可以輸出。

 接掌新任總裁的謝任邦,在2005年5月加入摩托羅拉,擔任台灣區網絡事業部總經理,成功取得威寶電信3G網路的訂單,使威寶3G服務在2005年12月正式開台。謝任邦在電信產業有20多年的資歷,曾經擔任台灣朗訊(Lucent)業務行銷部副總經理,並在美國貝爾實驗室與朗訊長期任職。

 謝任邦表示,接掌此一職務後,希望強化手機終端、網路與企業、寬頻連網這3大部門的連結,提供端對端的解決方案,達到無縫隙行動連結(Seamless Mobility)的目標。

 蕭承統轉戰大陸之後,則負責大陸30幾個省市的代理商業務,他也歡迎台灣所有通路商一起在大陸與摩托羅拉合作開拓新市場。

 對於大陸開放3G執照的時程表,梁念堅笑說,過去猜過很多次都沒猜對,現在確定應該不會在2006年發放,可能是2007年,不過,現在必須先面對電信營運商重組的問題;他認為,由於大陸主要營運商都是上市公司,應該會選擇CDMA 2000或WCDMA這種全球都可以接受的標準,因此TD-SCDMA不會是主導性技術,但會扮演一定角色,摩托羅拉是TD-SCDMA組織的創始會員,未來一定會有解決方案。

拱AMD制Intel策略奏效!戴爾展實力再現憑藉議價及優先供貨能力 推出採Intel CPU超低價DT 低階市場殺價戰風雲再起

(記者陳玉娟∕台北) 2006/09/08
首度採用超微(AMD)伺服器與桌上型電腦(DT)處理器的全球PC市場龍頭戴爾(Dell),近期卻大打廣告、強力推出採英特爾(Intel)處理器超低價DT,其以整合型繪圖晶片組(IGP)865GV搭配 Celeron D 335,配備15吋LCD監視器,整機全配價僅約490美元,價格相當漂亮。台PC業者表示,目前英特爾865GV正缺貨中,戴爾卻能在價格及供貨數量無虞,足見其憑藉力拱超微、制衡英特爾策略已奏效,戴爾與英特爾的議價及優先供貨能力大增,並在低價DT市場再度呼風喚雨。

 主機板(MB)業者指出,戴爾近期推出家族型號Dimension 1100主攻亞洲區市場、售價約490美元超低價DT,以865GV搭配 Celeron D 335(2.6GHz/256KB L2/533MHz),並配備15吋LCD監視器,價格相當具吸引力,值得注意的是,英特爾自2006年第二季初開始去化865GV庫存,目前各PC廠及MB廠貨源緊絀,但戴爾卻仍然供貨無虞、大力搶攻低價DT市場,顯示戴爾藉由與超微合作,其與英特爾之間議價及優先供貨能力已進一步提升。

 MB業者表示,戴爾Dimension 1100 DT為達到售價490美元的低成本預算,除必須獲得英特爾全力襄助,亦需在週邊配件全力壓縮成本,因此,採用256MB DDR400、48倍速CD-ROM及80GB ATA HD等相對過時配備,儘管多數消費者仍會選擇戴爾所提供升級選項建議,不過,490美元超低價噱頭的確令消費者眼睛為之一亮,在低價DT市場引起不小震撼。此外,戴爾亦在該項產品減少維修服務成本,僅提供90天上門維修服務,只有中階以上型號才提供1年或以上。

 戴爾在2006年第二季全球PC市場仍以34.2%市佔率(IDC統計資料)穩坐龍頭,但與惠普(HP)等競爭對手差距卻逐漸縮小,台PC業者指出,一直以來與英特爾關係緊密的戴爾,儘管深獲英特爾大力扶持,並給予優於其他PC廠的待遇,但受限於近年來PC市場成長動能出現停滯,為保持一定競爭力,決定選擇議價空間較大且平均產品售價較低的超微產品,不過,戴爾此舉亦同時提升其與英特爾議價能力,藉由雙產品線並行發展、產品更多元化,期望在PC市場殺出重圍。

 台PC業者認為,過去英特爾為避免單一PC廠商坐大、壟斷市場,遂強力扶植其他廠商以利彼此制衡,藉以穩固其在全球PC市場主導地位,這就如同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勝國為求長久和平局勢,當時所提出「Balance of Power」策略,然似乎事與願違,戴爾透過與超微合作,儘管雙方初期合作出貨量恐有限,卻有效制衡英特爾「Balance of Power」策略,持續提升其議價及優先供貨能力,進而擁有掌控市場大餅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