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積電:提升智財權附加價值、保護商業機密挑戰性高 大陸官方法律諮詢機制 台灣可引為借鏡
(記者宋丁儀∕台北) 2006/11/07
台積電(2330)為強化法務團隊及智慧財產權策略,延攬理律律師事務所知名律師宿文堂加入團隊;台積電法務長杜東佑6日獲頒AsiaLaw台灣區最佳企業法務長典禮後表示,半導體產業技術演進愈來愈先進,對台積電法務部門來說,保護先進技術智慧財產權並提升附加價值,及維護商業秘密,將是最具挑戰的2大面向。
杜東佑表示,技術對企業來說是最核心的關鍵,半導體技術愈先進,法務部門除了盡到保護智慧財產權及技術專利責任以外,更要想的是如何提升技術附加價值,這方面需許多具國際觀、跨領域人才共同投入,台積電未來會持續強化法務團隊,近日更已延攬台灣知名律師、理律律師事務所合夥人宿文堂加入,擔任法務處長、負責企業專利策略,與另一位處長方淑華共同向法務長報告;台積電目前法務部員工約50人。
杜東佑說,感謝台積電第一任法務長陳國慈過去為法務團隊打下堅實基礎,未來法務部將秉持創新精神,持續提升IP附加價值,他進一步表示,晶圓代工是台積電的經營模式,保護自身及客戶的商業秘密則是此經營模式的必要機制,這也是台積電內部一再強調秘密資訊保護(proprietary information protection;PIP)的原因。
杜東佑強調,台積電不會將具有附加價值的技術鎖住(Block),但任何公司使用台積電的技術必須透過正當授權,這也是為何台積電必須建立起「TSMC-License」機制,他說,IP為營收貢獻多少是短期效應,更重要的是,這些無形資產會反映出公司的價值,一旦台積電專利或智財權遭到侵犯,絕對會進行溝通,他說「走向法院永遠是不得不的決定」。
面對大陸半導體近年來崛起,杜東佑分析,現階段許多大陸半導體業者面臨外商的專利權糾紛,不過大陸政府對中小型業者提供法律諮詢及打官司資源援助,這方面台灣業者可供借鏡;他認為,台灣應仿傚美國於1983年起建立起專利法庭-聯邦巡迴法院的模式,建立獨特專利法庭體系,對外商來台投資將更具誘因。
火線話題-LCD廠積極打消庫存 三星SDI對4Q PDP前景悲觀
(林芬卉∕DigiTimes Research) 2006/11/07
PDP為三星SDI 4個事業部(PDP、電池、Mobile Display及CRT事業部)當中,最具成長動能的事業部。然該公司在2006年10月底第三季財報中,對第四季PDP市場展望卻是「需求成長暫時性減緩」的悲觀看法。
年底通常為薄型電視銷售量大幅增長時期,然在三星SDI對第四季PDP市場預測值中,並無感受到旺季來臨的喜悅。三星SDI認為,由於受到LCD面板供過於求的影響,該公司預估全球PDP市場需求於2006年第三季及第四季分別為280萬片、300萬片,僅分別較前1季成長7.7%、7.1%;2006年下半全球PDP總需求量為580萬片,較上半年500萬片相比,僅成長16%。
三星SDI對於LCD面板供過於求的疑慮,可由近日TFT LCD廠所公佈第三季存貨數字得到驗證。雖然IT類LCD面板價格於2006年第三季開始上揚,然TFT LCD面板廠仍留有2006年第二季TV用LCD面板庫存,故庫存較高TFT LCD的大廠商如樂金飛利浦(LG.Philips LCD;LPL)、友達、奇美,於第三季持續降低TV用LCD面板價格以打銷庫存。然2006年10月公佈第三季財報時,上述3家廠商存貨週轉天期分別為37天、38天及49天,仍高於正常水準28天。因此,降低庫存仍為TFT LCD廠第四季持續努力目標。
以目前已量產42吋LCD面板的LPL為例,2006年第三季該公司為消化42吋LCD面板庫存,採積極降價策略,雖對銷售量提升有明顯幫助,然卻面臨1片42吋LCD面板虧損近200美元窘境,也連帶壓縮三星SDI PDP獲利情形。
為避免LCD陣營於40吋等級TV市場價格競爭,三星SDI提高50吋以上PDP出貨量,除2006年第三季該比重提升至22%、較第二季增加5個百分點外,未來產品線亦規劃50吋、58吋及63吋Full HD機種。
三星SDI第四座PDP廠將於2007年5月開始量產,該產線專門生產50吋PDP。三星SDI會作此規畫,不難了解是為避免40吋等級PDP面臨更沈重壓力。在三星SDI PDP新產線量產同時,有許多TFT LCD 7.5新產能亦陸續開出,例如LPL 7.5代線將於2007年上半擴充月產能1.5萬片,友達於2007年第二季末將7.5代線月產能擴充至6萬片,奇美7.5代線將於2007年第二季末量產。由於TFT LCD廠商在7代線以上投資非常龐大,故必需快速擴張40吋等級TV市場,使投入金額能快速回收,因此三星SDI沒有理由繼續在40吋等級TV市場廝殺下去。
三星SDI雖表示對2006年第四季PDP市場持「暫時性悲觀」看法,然不表示永遠看壞PDP前景,至少三星SDI樂觀看待50吋以上TV市場為PDP獲利機會所在。
進言集-提升產業競爭力 仍需有核心價值觀念 政策鼓勵強者 長尾或藍海由企業自行發揮
(作者魏東陽∕台北) 2006/11/07
日前參加1項政府智庫類的座談會,討論政府要如何協助企業提升在加值鏈中的價值。最終的結果之一是,產業整體與企業個體各有各的焦點,2者之間雖有共構,但思考與推動方式,並不相同。就產業國際競爭力的提升與企業的獲利提升,政府與民間企業的思考邏輯與先後次序不盡然相同,那麼產業政策與個別企業要如何協同作業,才能達到雙贏的目的?
最近最流行的企業管理觀念包括長尾理論與藍海策略。基本上,2者都是從個別企業的經營角度思考。長尾講的是如何利用網際網路帶來的龐大利基市場商機;藍海講的是如何擺脫主流、低利潤競爭市場,另闢蹊徑。
2個理論都十分令人嚮往,做起來呢,有時靠靈感(突然發現產業某領域隱含的商機),有時要靠既有體質(本身就有不錯的研發能力或者綿密技術網絡),有的是從多年的產商經驗中累積出來(如晶圓代工轉投IC設計或從筆記型電腦轉到手機),追蹤其過程,背後必定某些特殊條件,才有機會實踐。
企業與價值發現
長尾與藍海不見得屬於創新,若說屬於發現新大陸,較為適當。自有公司制度以來,發現價值一直是企業活力最重要的來源之一。而且發現的種類也是五花八門,最重要且是最大宗的大概還是來自改良式與運用式發現。而這也是企業能夠獲得高利潤的主要來源。
台灣有沒有價值發現事例?有。台灣電子業的價值發現非常多,重大的有:台積電的晶圓代工模式、PC主機板、鴻海的EMMS。
從產業價值發現角度、經營模式、對產業貢獻與對企業提升獲利能力來看,上列公司每家都很重要,以台積電來說,它與聯電的晶圓代工模式成功,帶出了台灣數百家的IC設計公司,不僅它們本身的營業額大,在世界排名名列前茅,也為台灣整體電子產業帶來了無以倫比的產業競爭力。
如果以下游組裝及品牌的宏碁、神達、大眾等廠來說,早期的價值發現又為電腦週邊產業、NB、IC產業及眾多的上中游零組件公司及日後的茁壯,奠定了不可或缺的市場需求。整個電子產業過去的發展固然政府扮演了重要的推手,民間後續的價值發現、努力與投入,才是促成台灣能以彈丸之地,受到全球矚目。相信以台灣電子業今天的格局,也非當時政府可以想見。
產業政策也可以價值發現
最近,社會一直在談論台灣與韓國競爭力消長的問題,政府也在談論取消科技產業優惠稅率的話題,目的是希望一方面讓產業保有競爭優勢;一方面也檢討社會與產業間租稅合理化與公平的問題。當然,最大最受關切的投資大陸問題,一直是近10年來焦點所在,但此處不加討論。至於以往經常拿出來討論的產業發展問題,最近反而較少。
提升產業競爭力的問題,基本上涉及產業政策,也涉及租稅優惠(或獎勵),同時又與企業意願有關。以兩兆雙星為例,半導體與顯示產業的確帶動了不少投資,不過2者的發展實況,卻有很大的不同。IC持續蓬勃發展;顯示產業規模緊追其後,但是經營的風險短期來看,仍然很高。不過,整體來說,這2產業對台灣近年來的經濟成長還是有很大的貢獻。
但是接下來,台灣還有那項電子次產業要推動?目前政策似乎並不明確,因此智庫等才會提出提升加值鏈價值的想法。可是加值鏈的兩端,1是市場與品牌,1是研發,2者在習於製造的台灣產業來說,短期內要改變頭腦,問題真的是不少。明基電通大腳步地跨出去,結果踉踉蹌蹌地跌一大跤。
明天的產業政策在那?
如果短期內找不到如意的對象與對策,是否可以換個角度思考?舉例來說,運用核心競爭力的理論,現有產業是否也可以再升級?其中1個角度就是鼓勵有競爭力者,變得更有競爭力?
為什麼這麼說?台灣產業有一個特色,就是群聚效應舉世罕見。從PC、IC與TFT LCD產業,我們都看到整串的企業,從上到下。當中,除了最下游的產品通路,很多仍掌握在世界大廠手中,其他的台灣幾乎都有。換句話說,如果某一重要產業的龍頭做得不錯的話,就有機會帶動整個產業的加值鏈。從核心競爭力的角度看,這應該也是種價值發現。如果某產業能有世界級的廠商出線,如諾基亞(Nokia)為芬蘭產生經濟學上的外溢效果或漣漪效果。
依理,如果台灣要推動品牌,那麼政府就要研究,發展品牌企業最需要什麼?當然少不了的是鈔票。同時,還要有相當多國際人才,主要是語文與市場經驗。另外,商業法律的人才、跨國財會人才、跨國企業管理人才等,也都非常需要。從另類角度看,這些人才也是技術人才,我們是否可以將他們的技術大量移轉給台灣的人才?政府有沒有相關的獎勵,或者駐外單位能否提供當地相關資訊的協助?還是這些都必需百分之百地自然成長,亦即隨著企業規模長大到某個程度,自行尋找需要的人才?如果這些人才太貴,政府是否可以提供這些人才某些租稅優惠?以宏碁為例,有了老外的加入經營最高層,結果大家看得出來。
核心價值在產業政策上的運用
朝這個方向思考,政府的獎勵方式與篩選對象又如何?過去,台灣很多中小企業,就算有機會打進世界市場,靠得是老板整天、整年在飛機上穿梭,好不容易才讓企業逐漸變大時,又年老力衰,接班人或後代,要不是能力與經驗不繼,就是看到老爸這麼辛苦,不想接班。如此一來,企業的永續經營與進一步成長,就會面臨極大的挑戰。
在很多產業裡,競爭者家數太多,也會是企業難以壯大的原因之。政策上鼓勵合併之外,也可以提供獎勵,最重要的理由還是善用核心價值,在產業上去發現、選擇最具發展潛力與經營最好的企業,給予適當的支持。對於政府獨惠少數一二家,或許產業內會引來不公平競爭的聲音,這對以內銷為主的產業尤其,以外銷為主的產業,因為競爭市場為全球,所以比較適合。
最好的輔導與協助方式,不是直接拿錢,而是參與投資,讓被投資的企業做好做大,不僅政府未來有機會連本帶利的回收,也可以利用參加董事會,隨時監督企業的營運。台積電便是這個模式最好的案例。壞的案例呢?其實也不少。要點名不方便,畢竟,好的構想,如果人謀不臧,這是政府清廉度的問題,與產業政策無關。(作者曾任經濟日報資深記者、電子時報副社長,本文言論不代表電子時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