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建華:大陸晶圓廠過度擴充將陷惡性循環和艦不僅追求量的成長 將著重實際獲利表現
(記者孫克蕾∕蘇州) 2006/09/07聯電(2303)友好企業和艦預計2007年上半赴星掛牌上市,加上和艦案已告一段落,和艦總裁徐建華6日首次公開接受媒體訪問,他表示,大陸晶圓廠應從過去重「量」轉為重「質」,否則過度擴充的結果,將使產業陷入惡性循環。
大陸晶圓廠業者對於擴產看法不同,其一是主張大舉擴充產能,二是認為擴充過度將有礙產業發展。徐建華則表示,據最新統計,2006年大陸有11座8吋廠,1座12吋廠投產,但光是失敗的例子就包括常州納米、北京阜康等新進業者。當業者相當看好市場卻盲目擴產,將使產業落入惡性循環中。例如大陸前10大IC供應商,英特爾(Intel)、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德州儀器(TI)等就囊括近5成市場,就連高通(Qualcomm)、博通(Broadcom)這些大的設計公司都排不到,所以,究竟這些市場機會能否成功,轉化成為大陸設計業者商機,進一步支撐晶圓廠產能,是需要謹慎思考的。
至於大陸晶圓廠未來發展優勢與將面臨的挑戰,徐建華表示,可從市場、資金、人才、技術4個方面來看。從市場來看,大陸IC市場2010年需求將達1,240億美元,但大陸業者的供給僅約135億美元,中間有極大的落差,這也是機會;而大陸2005年326萬名大學畢業生中,有7成是理工背景,也足以提供龐大的科技人才資源。
不過,從資金面來說,半導體市場面臨飽合,當技術走進先進製程,投資金額高,回收更不易,因此,獲得國際資金的青睞更為不易。
徐建華進一步指出,中芯國際當初在香港IPO 2.69港元,如今價格約0.97港元,股價只剩三分之一,當初中芯掛牌對大陸業者是多麼振奮的事,但現在必須接受國際資本市場的考驗,這就代表資本市場檢驗產業的發展,不僅是看「衝量」的表現,也重視「質變」的營運績效。他表示,和艦是不會只追求量的成長,而是會追求實際獲利表現的。
對於歐美、台灣及大陸晶圓廠業者之間的差距是否持續縮短?徐建華則指出,後進者必須找出生存之道,從技術角度看,大陸最大晶圓廠中芯研發金額是台積電(2330)的5分之1,是聯電的3分之1,投資確實有段差距。另一項數字是,以目前12吋廠投資金額25億美元,單月產能3萬片計,至少1片要賣2,500美元才能獲利。新進業者難與競爭。這就是先行者已設好的進入障礙。即便是中芯以不用負擔建廠成本,只出人力管理的新競爭模式,但這些建廠成本由誰來埋單,是地方政府,所以回歸到最根本的問題,必須謹慎思考擴產計畫,同時尋找到12吋廠新的特殊應用領域代工,並且壓低成本,即使是台積電,也要想辦法填滿12吋廠產能,以快閃記憶體(Flash)代工作為填滿產能的產品線之一。
另外,就台積電與中芯侵權爭議再起的事件,徐建華則表示,我們有個很「特殊」的政府,台積電再告中芯,主要是以0.13微米、90奈米製程為目標,現在的情況變得有點荒謬的是,台積電自己在大陸的廠不能投入0.13微米製程,而中芯可以,台積電為了捍衛自身權益告中芯,這也是一種商業上的手法。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