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February 04, 2009

觸控面板關鍵技術分析 掌握不同技術進階資訊

Peter Dagang Pen 2009/02/05

前言:
依現有的市場應用來分析,近乎7成以上市場均採電阻式觸控技術;在小尺寸消費性電子商品中,其市佔更高達9成。雖在基礎原理上卻有不少共通性,但因設計和製造技術有別,衍生4線、5線、6線、7線及8線,甚至有高溫製程和低溫製程的差異,此外還有電容式與紅外線式等,也都有不同的技術範疇與應用領域…

本文:
電阻式觸控技術是目前市場採用最多、技術衍生也最多的觸控面板技術。電阻式觸控面板結構由具絕緣性質的微小間隔物(Dot Spacer)將上/下2層導電層隔開,當上層導電受壓而接觸下層導電層形成導通時,接觸點上所產生的電壓值,可經由類比轉換為觸動位置。

通常上層導電層為電阻值分布均勻氧化銦錫(ITO)、聚脂膜(PET Film)或導電玻璃(ITO-Glass);下層則可用導電聚脂膜(ITO-PET Film),導電膠板(ITO-Plastic Plate)或導電玻璃(ITO-Glass)任1種;所以電阻式觸控面板除常見的ITO PET與ITO玻璃(F/G)結構外,另外尚有G/G;F/F/G;F/F/P;F/P;F/F等,不同結構的功能差異相當明顯。

技術單純、成本低、限制少 類比式電阻技術為主流

由於電阻式觸動靠壓力施予上層導電層,使其與下層導電層能導通,舉凡能對上層導電層有效施力的介質,均可用來觸發電阻式觸控面板,如手指、筆、信用卡、鑰匙…等。

此類技術的機械特性(如抗磨損能力)決定在上層導電層材料,光學特性則和材料與結構有關,簡言之,玻璃透光率優於聚脂膜(PET Film),愈厚的材料透光率損失愈多。

不過光學表現不應只檢視透光率,應同時要求低反射;部分強光下使用的觸控面板即應有偏光應用需求。正由於電阻式結構單純、且使用限制少,又歷經長期市場檢驗,是目前最普遍、且最經濟的觸控技術,但類比式電阻觸控技術雖相對簡易,仍逐漸發展分為4線、5線、6線、7線及8線…等,以下分別就其技術特性進行深入探討。


圖說:4線電阻式觸控面板結構圖。(萬達光電)

4線式與8線式電阻技術。

4線式是最簡單且較易製作的電阻式觸控技術,早期由日商所發展。原理上4線式利用上/(下)層導電層在X/(Y)軸2側部設置銀電極,並利用良好、均勻的ITO阻抗性質,當控制器提供5V電壓予下層導電層時,觸動發生位置上可在上層導電層偵測得出類比電壓值,如此得到X軸位置,反之則可取得觸動發生時Y軸位置;雖然4線式在尾部出線端有4個連接點,但當觸動發生時的任一瞬間,總是只有3線形成迴路用以計算觸按位置訊息。

4線式的主要缺點是,上層導電層由ITO聚脂膜組成,其ITO阻值均勻性及耐受性(磨損、在溫/溼度下的變化)經使用一段時間後,電氣特性即明顯衰退,進而造成線性及準確度不足。

因此多數4線式點擊壽命規格多採100萬次,實際應用以POS為例,只需幾個月即可達到10萬次點擊數。此外,聚脂膜因環境因素而有熱脹冷縮並受溼度影響,長期下來不僅破壞ITO均勻性,更會造成使用時游標漂移現象。4線式多半存在於小尺寸應用市場,當尺寸愈大時,上述缺點就愈顯著。

8線式基本上由4線式演化而來,多增的4條感測線主要用來降低環境影響因素,所造成的系統不穩定與使用時游標漂移缺憾,由於電路走線加倍,因此常見於大尺寸設計中,設計和外觀上不易達到窄邊要求。8線式結構雖改善環境因素造成的系統不穩定與漂移現象,但因並未改善4線上層導電層材料特性,對增進耐用(受)性和延長面板壽命方面並無助益。


圖說:4線式電阻的走線設計。(萬達光電)


圖說:由4線式電阻改良而來的8線式走線設計。(萬達光電)

7線式電阻觸控技術

7線式主要為改善4線式在大尺寸上準確度不足和穩定性不佳而產生;結構上最大差異在ITO玻璃的上/右2側及下/左2側各部置1條銀電極;另在右上和左下2邊各設2處電壓監控電極,加上ITO-Film定位信號輸出電極,如此共計7組電極;其感應原理採偵測電壓方式。

當上層ITO-Film因受力形成導通時,透過電極提供電壓,並切換電壓方向,經由電壓監控電極測定,可得受力點位置X、Y方向所造成的電壓差從而計算出位置資訊。由於7線式結構在面板邊緣須安排數個二極體,藉以產生具方向性的誘導電流,因此,不但增加組裝難度、也提高故障率,市場應用並不普遍。


圖說:改善4線式大尺寸面板上不準確問題而衍生的7線式走線圖。(萬達光電)

5線式與6線式電阻技術

4線式結構雖然簡單,但實際應用時受限上層導電層的電阻均勻性、環境變化下的物性變動,使得面板壽限、電氣特徵方面均浮現顯著缺憾;此一現象在愈大尺寸時愈加明顯。

實務經驗顯示,4線式的下層導電層(若為玻璃)出現錯誤的情況遠較上層導電聚脂膜為低,因此,設計上若能將位置相關的電氣特性決定於下層導電層玻璃,不僅可得到較4線更佳的觸動位置準確率和線性表現,更甚者,上層ITO-PET也因只負責導通迴路,對於表面電阻均勻性要求不再重要。因此同時改善4線式的多項缺失。由此,5線式也因而誕生,因為5線式的銀電極部置全在ITO玻璃上,走線遠較4線式複雜。

5線式的4條銀電極全部建置在ITO玻璃上,上層ITO-PET只負責在觸動發生位置上產生迴路(E)並藉以偵測電壓值來轉換成位置參數。控制器先供以5V電壓予A、C,並將B、D接地,此時由面板上方至下方產生一均勻電壓降,當面板觸按發生時,經由E的導通而得Y方向的電壓值。

相同的,將A、B接地及C、D予以5V電壓,以此類推可得到觸動發生時X方向電壓值,從而轉換成位置座標。由於上層ITO-PET只用來形成電流迴路,相對的,5線式設計在壽命、穩定性、耐用性就較4線式觸控面板表現優越許多。

至於6線式的設計構想源自於改善5線式的定位表現,做法上是在5線式的下層ITO玻璃下方增加1條接地迴路,事實上這對改善功能性方面的訴求是毫無意義的,有時市場的個案甚至有並未搭配使用6線式控制器卻也強調能達成所聲稱的功能。


圖說:5線式走線設計。(萬達光電)

電容式透光性高、耐磨性佳 IPC應用多採此技術

表面電容式利用排列於面板4邊的透明電極,透過與人體間的靜電結合產生的靜電變化,進而透過電流偵測觸動位置。其感應原理透過4個角落供給觸動感應區特定電壓,使其形成均勻電場,當手指接觸感應區時電場產生電流,誘生電流經控制器計算測定後,依其距4個角落比例不同,計算實際位置。

表面電容式使用時因利用靜電變化誘發偵測電流,因此,實務上往往因環境電磁場干擾、高頻干擾造成游標飄移或誤動作。表面電容式的最大優勢即在光學穿透率高,表面保護鍍膜使其耐磨表現更佳,然而觸動必須以手指(導電性介質)來完成。

表面電容式具防水、防刮、透光率佳,故常見於大尺寸戶外應用,如公共資訊平台(Kiosk、Point of Information;POI)及公共服務(銷售)平台(Point of Sales/ Services;POS)等產品上。


圖說:大型IPC設備常採用電容式觸控面板運作圖。(萬達光電)

投射電容式與表面聲波式技術

投射電容式最大優勢即是觸動無須直接接觸,面板因而可置於透明基材下方,因而得到良好保護,觸動可經由手指或特殊筆,即便是帶著手套亦可使投射電容式面板作動。

結構是在2個不同導電基材上(或同一導電基材的正/反2面),分別置於平行的X導線與Y導線,導線相互垂直但卻不在同一表面,每個X、Y相交處即形成一電容節點。對導電基材上的導線(驅動線driver line)供以特定振幅與頻率的交流電壓,另1組導線此時即形成迴路偵測電容改變量(感應線sense line)。

操作時控制器交互提供電壓至其中1組導線,使每個節點上的電容耦合(coupling)造成驅動線和每1相交的感應線有微小電流;當手指接近1個或多個節點時,會吸走部份電流,進而改變節點上的電容值。控制器交互掃描感應線上每節點電容值改變,利用3個以上電容改變的節點估算觸動實際位置。由於投射電容式原理仍無法完全免除電磁和高頻干擾,有效防護必須由面板和控制器方面的進行強化設計。

投射電容式對於面板(Sensor)和控制器(IC)間的配合要求甚高,即便是相互垂直的導線(可為實體金屬線或蝕刻後導電線)亦有內阻值均勻與否問題,其直接影響即是面板所輸出的訊號雜訊比(S/N),因此降低面板導線內阻與加強IC訊號處理能力,是這類技術由小尺寸邁向中/大尺寸確保功能穩定的先決條件。由於投射電容式觸控面板亦可用於多點觸控平台,因此,未來商機不可限量。


圖說:未來性相當被看好的投射式電容技術。(萬達光電)

表面聲波式與紅外線式

除電阻與表面電容式在市場應用最為常見外,其他應用多半使用表面聲波式、紅外線式與投射電容式3種。此三者又以聲波式市佔較高,此與ELO Touch System於1987年自增你智(Zenith)購入表面聲波技術即積極推廣有關。表面聲波式原理是在普通玻璃基板四周設置聲頻發射、反射及接收裝置,讓聲波在基板表面傳遞;當觸動發生時,部分聲波能量會被吸收,控制器則分析能量傳遞前/後時間差與能量衰減大/小辨認觸動位置。

表面聲波最大優勢是透光性、防火性佳,但必須由軟性物質(吸收聲波能量)觸動;當面板上有水滴、塵埃、泥土或水氣凝結時,極易造成誤動作。另由於聲波傳導受溫度與溼度影響甚巨,環境條件改變太大也會造成觸動準確率不佳問題。

紅外線式類似矩陣式設計,不同的是以LED設置在面板的X或Y軸1端,另1端則對應設置感光晶體(Photo Transistor)。當觸動發生時,光源受遮斷,對應端感光晶體無法接收來自發射端的紅外線訊號,從而交替作偵測觸動位置。

紅外線式可靠性佳、耐刮,但解析度不佳。它是唯一可以不需基板來達成觸控偵測的技術,但舉凡大於5公釐的任何可以阻斷紅外線的外來物(蠅、蟲、塵土等),都會使觸控偵測造成誤動作,此外,由於塵、油漬…等隨時間在面板上累積,最終造成LED訊號阻斷或不良,也使其產生功能異常。

觸控技術綜合比較 材質與技術並重的發展趨勢

觸控面板技術若比較原理差異,並沒有太多困難,但是如果以技術評估比較最終成品優劣時,常因其中涉及材料差異、設計和製程能力不同,則會出現較大落差。倘因資訊不足或錯誤,甚至由於對特定技術上的偏見,都可能誤導設計。即便是某一應用市場由特定技術所主導,這亦可能因供應來源、地域因素所造成的結果。簡言之,若是價格成本是關鍵決定因素,那麼電阻式必然是最佳選擇。

但是就電阻式為例,產品面的優勢決定於成品的機械特性、電氣特性、光學特性、耐受性及可靠度;上述內容決定於材料及製造商設計和製程能力,因此採用何種電阻式技術只是其中1個因素。倘若材料為功能優劣的主因時,單純比較數據並不具實質意義,因為更換材料即可改善功能,但成本終究會反應在售價中;反之,功能優勢源於設計與製造能力,則產品整體價值顯著,其特性也可能超越原本採用的技術限制。(本文由萬達光電科技提供,作者Peter Dagang Pen)

Labels: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