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November 18, 2008

(Display Watch)Panasonic策略布局佳 台廠趕緊跟上尋求結盟

王君毅/ 2008/11/19

 面板廠8代以上次世代新產線將於2009年陸續開出,而電視品牌業者持續加碼自身面板廠的發展布局,加上一線電視品牌業者經由價格戰發動,市場佔有率節節攀升,前5大電視品牌商並已拿下市場6成左右的市場佔有率,也讓台面板廠後續如何強化與品牌大廠間有更緊密的合作相對重要。

此外,對台電視代工業者來說,雖然包括三星電子、Sony、樂金電子、飛利浦均已有液晶電視訂單下單給台灣廠家,然由於品牌業者泰半自身擁有極具競爭力的製造廠區,也讓海外品牌業者對台的電視下單量不如預期。而分析台廠與韓日業者間的合作關係,近期Panasonic的動向應最值得台廠留意,若與其能建立相關深度結盟的機會,對終端業者或面板業者都應具正面意義。


台廠的發展空間

對台面板廠來說,雖然有業者指出,由於同時擁有面板與終端品牌的業者在面板採購形成新的策略聯盟,看似使台廠面板銷售壓力增加,然由於日、韓品牌業者電視銷售處在競爭局面,因此台廠若能利用品牌業者間既競爭又合作的矛盾,將仍有發展空間。不過整體來看,由於品牌業者自身擴建的面板產能著實不小,例如夏普的10代線產能開出,已吸引Toshiba、Sony等業者投靠,加上LG Display透過飛利浦的關係,進而取得Funai等業者的訂單,也讓2009年台面板廠在新產能開出同時,如何同時擴大終端客戶的出海口,引起市場憂慮。

其次,從終端代工業者角度來看,雖然台代工業者已陸續取得三星電子、樂金電子、Sony、Toshiba、飛利浦等業者的代工訂單,然由於目前品牌業者釋出的訂單多仍以低階產品為多,台廠現階段代工的機種多仍被定位成衝量的犧牲戰鬥產品,且品牌業者自身整機製造的廠區實力仍然雄厚,短期內委外訂單欲大量釋出機會不大,如此如何再掌握強而有利的客戶訂單,同樣成當務之急。

回頭看Panasonic的發展,近期雖然景氣低迷,然其反手擴張的動作確相當積極。電漿電視面板(PDP)方面,雖然電漿電視受液晶電視擠壓嚴重,但其擴充PDP產線態度仍然積極,其位於尼崎的第5座全球最大的PDP生產廠區並規劃在2009年5月啟動,屆時將可供應全球最大150吋PDP面板及最薄達2.47公分的電漿電視。而對應PDP產能擴張,其除策略性獲得日立等業者的採購訂單外,同時Panasonic目前也仍是電漿電視的銷售盟主,2008年電漿電視總銷量並預估可達600萬台的規模。

除外,其在液晶電視領域布局也相當積極,其繼成為IPS Alpha最大股東後,日前也宣布投入8代面板產線設立,產線並將於2010年2月開出,而2008年Panasonic預計液晶電視銷售總量約達500萬台的規模。

Panasonic爭取有利的戰略地位

為取得更有利的戰略地位,在不景氣的此刻,11月初Panasonic也宣布購併三洋電機,經此,讓其一舉超越日立製作所,2008年營收以約1,133億美元的規模,成為日本最大的科技大廠。而三洋電機雖然目前處在虧損局面,然Panasonic經由三洋電機旗下佔營收46%的太陽能和鋰電池的元件部門(Component business segment),及佔營收比重36%的負責平面電視、數位相機、家電等銷售的消費部門(Consumer business segment)及負責醫療系統等生產的商用部門(Commercial business segment)取得,讓其後續發展無形如虎添翼。

面對Panasonic有系統、有計畫性擴張其業務版圖,及其在電池、消費性電子產品等領域所累積的能量,若把焦點鎖在面板與電視代工領域,台廠可藉何優勢取得與Panasonic合作機會?應可仔細思索。

對台面板廠而言,Panasonic自身擁有IPS Alpha廠區,目前主要以6代與8代線為主,6代線主要切割30吋等級電視面板,而8代線則可投入40~50吋等等級的面板切割,甚至回頭用來切割30吋電視面板也可具經濟效應。因此對台廠而言,如何了解IPS Alpha的產能規劃與Panasonic的真正需求,有助於面板廠與Panasonic之間建立好的互補合作關係。

此外,對終端代工業者而言,Panasonic已成主要電池生產廠家之一,台廠目前跨足薄型電視生產的廠家除薄型電視外,不乏NB、消費性電子產品等大廠,因此欲接Panasonic的電漿電視或液晶電視代工訂單,雙方不仿透過互相採購的協議製訂,讓雙方能有更好的共識與交集。舉例而言,要求Panasonic將電視代工訂單委外,但同時以承諾向其採購多少電池作為談判籌碼或交換利益,如此或許可得到較好的綜效也未定。

2009年對台液晶電視代工業者與面板業者而言,無疑是更充滿嚴峻挑戰與考驗的1年,由於產業特性使然,對相關廠家來說,除洞悉客戶外,如何運用集團優勢,讓品牌終端業者與自身有更深度的合作結盟機會出現,看似可成台廠突圍的妙藥良方之一。

Labels: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