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September 19, 2006

產業瞭望-台灣人並非沒有創意 期待台灣品牌事業的誕生

(記者鄭琇文∕矽谷) 2006/09/13

 8月底的一個早上,媒體人集聚矽谷知名華裔創投家漢鼎亞太(H&Q Asia)董事長徐大麟位於矽谷創投聚集地Sand Hill Road附近的家中,談該公司在日本MTV網路投資案的獲利出場以及近年來投資亞洲「品牌」事業的心得,2個小時內,所有的話題圍繞在「品牌」上頭。

 過去數年來,漢鼎亞太從只投資高科技產業到轉進非高科技產業,近年來更引進美國星巴克(Starbucks)至大陸的代理經營,對於在非高科技產業的投資;徐大麟說,會轉進非高科技產業的投資,是因為在大陸、日本等消費性導向市場,非高科技產業的市場很大,而看準持久性強的知名品牌並引進亞洲,是該創投投資非高科技產業的主要路線。

 為什麼只選擇「品牌」事業來發展,徐大麟說,所有的產品如鞋子、成衣、甚至高科技術產品,到最後誰都有製造,唯一勝出的就是品牌,而這也像是愛因斯坦的統一理論(Unified theory),到最後萬宗歸一,唯有具競爭力、恆久性、消費者接受度高的品牌,得以持久。

 身為來自台灣的華文媒體記者,平時在海外只要一聽到Acer或BenQ這類台灣可望揚名海外的品牌,總會豎起耳朵,適逢明基董事長李焜耀24日在法說會上表示在台灣做品牌是異類,是「對牛彈琴」,這樣的談話,對照徐大麟認為唯有品牌才能勝出的話語,品牌這兩個字,難道真的是台灣企業遙不可及的夢想嗎?

 品牌是什麼?

 有人說品牌代表品質,有人說品質代表時尚,有人說品牌代表Life Style,今天同樣是一雙鞋子,一件衣服,一個包包,有沒有品牌,對某些消費者代表的意義就不一樣。

 在美國,80%去買星巴克咖啡的人都是外帶,手裡拿著一杯星巴克咖啡走到辦公室去上班,代表著時髦,在亞洲,80%去買星巴克咖啡的人是在坐在店裡,喝咖啡是喝氣氛,在大陸,一杯咖啡可能比一頓飯錢還要貴,那為什麼消費者還會願意掏腰包去買,而星巴克在大陸打響知名度後,前一陣子還跟大陸本地供應商合作,推出星巴克月餅,只要有品牌,什麼事都好辦。

 麥當勞在美國只用愛達荷州1家高品質的牛肉,馬鈴薯也只用某供應商的,品牌的確代表品質,然麥當勞在大陸卻似乎不敵同樣來自美國、但推出本地化牛肉粥的肯德基,品牌這2字,還真的是一門大學問。

 漢鼎亞太當初決定轉進品牌事業、引進星巴克咖啡,其實花過很大的功夫下去研究,由於擔心旗下員工的腦袋轉不過來,還特別請來美國兩位品牌顧問大師,在印尼峇里島幫員工上幾天幾夜的課。

 舉運動鞋為例,過去,一般人只要有一雙鞋可以運動即可,但現在,Nike將運動鞋的功能及時髦劃上等號,在美國,可能一個人會有好幾雙Nike,有的是打藍球,有的是慢跑,有的是看電影等休閒時用。

 這就好比業者對Swatch手錶的推廣一樣,誰規定一人只能帶一只手錶,不同的手錶必需搭配不同的場合與不同的服飾,而這樣子的概念,在高科技消費性產品的推廣也可以看到,蘋果電腦(Apple)在推廣iPod,所採取的路線就跟Nike與Swatch手錶一樣,在不同的場合需要搭配不同外型與不同容量的iPod,很多美國年輕人同時擁有很多不同的iPod。

 前一陣子看到媒體報導,某手機業者將推出極小型、如口紅大小般的時髦手機,主要鎖定時尚小姐的第二隻手機市場,讓小姐們晚上出去參加派對時使用,高科技產品愈見趨向時尚產品的設計。

 外國企業如何做品牌?

 宏碁電腦創辦人施振榮曾說過,高科技廠商換腦袋不行只好換人,蘋果電腦第一次把執行長Steve Jobs踢出門後,請來的是百事可樂(Pepsi)的執行長John Sculley來擔任執行長,請問有多少高科技敢大膽啟用品牌事業的專業經理人來帶領1家高科技公司?蘋果電腦就敢這樣做。

 敢採取非本行經理人的高科技公司,如惠普(HP)、IBM都有過經驗。而另1個勇於創新的企業為日本Sony,請來外籍執行長Howard Stringer為Sony再創新局。

 韓國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 除了本身經濟規模大,重視創新,再加上該公司努力經營品牌外,早在90年代,該公司曾多次組成多個由18到25歲外國青年擔任的智囊團,刺激公司內部的創新,因為唯有大膽嘗試,才能為公司闖出新局。

 台灣人沒有創意嗎?

 台灣人其實並非沒有創意,在海外,只有看到業者精心培育的特種蘭花,一定來自台灣,台灣的飲料「珍珠奶茶」現在隨業者的推廣遍及矽谷,藝文界中,雲門舞集的劇作響遍海外,若要說台灣人沒有創意,其實並不盡然。

 那若要講到台灣企業的痛—本地沒有廣大的腹地市場,所以比不過美國、日本、韓國自有品牌得以在本土市場練兵,那請問,為何諾基亞(Nokia)能從芬蘭發跡?芬蘭過去的第一大出口產品曾一度為木材與紙,現在,通訊產品約佔全部出口的15%,芬蘭是怎麼做到的?

 媒體引述李焜耀的話說,台灣的股民、媒體及消費者,對於經營品牌的認知度很弱,可是,實際的狀況是,台灣消費者對於「品牌」,如在精品服飾方面,消費比例其實相當驚人,既然如此,為何對經營品牌的認知度薄弱?究竟是什麼環節出了問題?

 在「對牛彈琴」說之後,各方輿論顯示台灣人民其實相當期待自有品牌,誠如宏基創辦人施振榮先生所說,台灣應給予在國際打拼的品牌多一些助力、少一點打擊,塑造品牌成為全民共同意識,甚至是不只發展科技方面的品牌,台灣並非是個沒有品牌的地方。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