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瞭望-SID 2008趨勢觀察:TFT LCD節能特性取代尺寸提升;新興顯示技術及觸控面板為平面顯示器產業明日之星
楊仁杰/ DIGITIMES 2008/06/06於2008年5月18~23日,在美國洛杉磯舉行的北美地區最大顯示器展覽暨研討會,資訊顯示器學會(Society for Information Display;SID) 2008年會,除參展廠商數量提升外,更重要的意義在於平面顯示器產業技術理念的大幅度轉變。在大尺寸平面顯示器方面,過去在技術上,除持續提升畫質,使靜態驅動、非自發光的TFT LCD可以擁有與脈衝驅動、自發光的傳統CRT相同的反應速度、對比及全視角畫質不變等特性外,就是將尺寸儘可能推到極限,其中LPL(現LG Display)在SID 2006展示100吋LCD TV用面板,而松下則將103吋PDP TV量產上市,更展出150吋PDP TV,就是最顯著的例子。
然而時至今日,由於平面顯示器在畫質上與CRT的差距越來越小,而且美國次貸風暴後,負荷得起60吋以上薄型電視的消費者亦不如預期地多,加上地球溫暖化問題持續嚴重,大尺寸平面顯示器已不再以畫質及尺寸的持續提升作為主要目標,而更強調輕薄及省電等特性。
另一方面,隨著新興顯示器如OLED、電子紙及MEMS等,逐漸突破商業化瓶頸,採用新興顯示技術的終端產品在市場上逐漸獲得一席之地,也正式宣告其在中小尺寸甚至大尺寸顯示器市場上挑戰TFT LCD的日子即將到來。
最後,直觀人機介面的興起,也提振了觸控面板發展,雖然在2007年的橫濱顯示器展中,小尺寸內嵌式觸控面板技術已出現在展場中,但在SID 2008展場中更為普及,而觸控面板專業廠商也開始開發適用於中大尺寸的觸控面板新技術,並積極拓展電子閱讀器、筆記型電腦(NB)及產業用顯示器的觸控市場需求。
節能已成為TFT LCD技術新主流
如前所述,在全球一片節能減碳聲中,各TFT LCD面板廠在SID 2008展場中紛推出省電性佳的面板。其中,以LED取代CCFL作為背光源,並導入動態背光控制功能,成為面板廠不約而同的選擇,雖然在2年前已有部分LCD TV展品導入背光控制功能,但SID 2008和先前不同的是,IT用面板也已開始導入,至於採用CCFL的機種,亦透過燈管、偏光板及增亮膜的最佳化,達到節能50%的目標。
另外,先前因為畫質及TFT製程良率問題,聲勢較為沉寂的半反射半穿透式面板,由於在陽光下可無需使用背光,有利於節能,也在SID 2008展場中展出多項相關新技術,其中,友達改良單一液晶間距(cell gap)的半反射半穿透面板,解決了不同顯示模式色偏過大的問題;而元太透過購併南韓面板廠Hydis而取得的FFS+技術,該技術兼顧廣視角及半反射半穿透功能,並將挑戰行動NB市場。
部分新興顯示技術已突破實驗階段 具備商業量產能力
TFT LCD為非自發光顯示技術,因此雖目前在畫質及省電性雖已較前大幅改善,但長期來看,仍將落於自發光或反射式顯示技術之後。
自發光顯示技術方面,過去PDP為最主要的自發光顯示技術,但由於PDP面板尺寸難以減小、解析度難以提高,目前除32吋480p解析度PDP面板仍可向新興市場推廣外,7.5~8代TFT LCD廠帶動大尺寸LCD TV成本下滑,加上60吋以上電視需求不如預期,PDP TV市場規模成長不如預期也在所難免,因此,從小尺寸面板開始做起的AMOLED,在此次SID 2008展場中,已取代PDP,成為自發光顯示器的希望所寄。
首先,Sony雖未在展場設置攤位,但仍由電視事業本部E事業開發部統括部長白石由人,發表大會演說(Keynote Speaking),闡述Sony AMOLED TV的技術現況與展望;而目前在AMOLED量產速度最快的三星SDI,則除大量展出量產品外,尚推出14吋HD (1366×768)及31吋Full HD的AMOLED TV試作品、可折疊式AMOLED面板、透明AMOLED面板及3D AMOLED面板等新興技術。
不過,展場內最值得一提的AMOLED新技術,是三星SDI展示,採用金屬氧化物TFT生產的12.1吋AMOLED面板,及LG Display展示,以a-Si(非晶矽)驅動上部發光AMOLED的2層玻璃15吋面板,2者的企圖都是降低AMOLED生產成本,並增加大尺寸化的空間。若該2技術持續成熟,將正式代表AMOLED在大尺寸面板市場挑戰TFT LCD時代來臨。
其次,目前最主要的新興反射式顯示技術電子紙,也在2007年脫離實驗產品的範疇,藉Sony及亞馬遜等品牌廠商打入消費性市場。在SID 2008展場中,對電子紙新技術開發最積極的,仍是目前唯一有量產電子紙能力的元太。元太除與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LG Display等廠商一樣,展示可撓式電子紙外,尚與美商F-Origin合作,將力量偵測式觸控面板導入電子紙中,期待在未來的電子書顯示器可做出翻頁的動作,更貼近消費者對書本的使用習慣。
另外,同屬反射式顯示技術、由高通(Qualcomm)推出的MEMS顯示器也已於2007年底突破紙上談兵階段,目前量產品已投入大陸手機及MP3播放器等低階面板市場。在SID 2008展場中,除展示量產品外,尚展出全彩MEMS面板。
TFT LCD廠爭相推出內嵌式觸控面板 專業廠商則朝全新技術發展
內嵌式觸控面板技術從TMD於2004年12月首度發表,已有3年多歷史,但由於當時技術尚未成熟且市場需求不明,始終未量產上市,技術的進展亦呈停頓,直到2007年初iPhone上市,觸發小尺寸觸控面板強烈需求,面板廠才加速內嵌式觸控面板技術研發,期待新技術可降低對觸控面板專業廠商的依賴程度。
目前,消費者對於小尺寸觸控面板有2大需求,1是在傳統智慧型手機上,以觸控筆進行手寫輸入,2是由iPhone帶起的,以手指流暢地操縱觸控介面,甚至以2隻以上的手指進行照片放大、縮小及翻轉等功能。然而這2個功能在目前的外掛式觸控面板技術不能兩全。因此,在SID 2008展場中展出的內嵌式電阻觸控面板由於可兼顧該2項功能,成為全場矚目的焦點,其中,友達展出的4.3吋展品預定於2008年第3季量產,三星則將該技術的尺寸拓展至12吋,而後起的勝華也展出了類似的技術。
至於觸控面板專業廠商,亦分別推出新興技術,欲改善現有觸控技術的缺點。在SID 2008展場內,除與元太合作開發力量偵測式觸控面板的美廠F-Origin外,其餘皆以大尺寸觸控面板為主要訴求。其中,全球產值最大的2家觸控面板廠-美廠Elo及3M,分別推出聲波脈衝辨識(Acoustic Pulse Recognition;APR)及訊號擴散(Dispersive Signal Technology;DST)技術,目前分別鎖定19~22吋及32吋以上觸控面板,該2技術雖無法執行多點觸控,但相較原有超音波及紅外線觸控技術,擁有面板結構更簡易、觸控點偵測更精確等優點。
另外,在持續擴大的NB用觸控面板市場方面,早先該市場以電磁式觸控面板為主,但面對其他技術以低價、高品質強力競爭,原以電磁式觸控面板為唯一產品的日廠Wacom,也開始發展結合電磁式與電阻式或表面電容式的觸控面板;而以色列新興廠商N-Trig,則更結合了電磁式觸控面板與投射電容式觸控面板,使具備多點觸控功能的投射式電容觸控面板尺寸拓展到22吋,在多點觸控功能日趨重要狀況下,N-Trig顯然略勝一籌。
總之,在全球一片節能減碳聲中,平面顯示器的省電性已取代尺寸、解析度等基本規格,成為平面顯示器廠商追求的重點;而直觀介面帶起的觸控面板風潮,也改變了平面顯示器產業的生態。SID 2008展覽,忠實而顯著地反應了這些面向,也值得面板廠持續朝此方向邁進。
Labels: LCD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