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米時代製程與材料挑戰(3)超紫外線微影技術成為次世代曝光技術的寄託
(盧慶儒/DigiTimes.com) 2006/09/11從各個角度來看,奈米製程所帶來的困擾還真是不簡單,不僅僅客戶與晶圓廠之間的連接問題,雙方面各自需要解決的課題也相當的複雜,除此之外,包括設備業者、材料業者、設計軟體工具業者…,也都是積極的朝向克服因為奈米製程所產生的困難,而期望提出更完善的解決之道。
目前積體電路的量產製程中,在微影(Lithograpy)的部分,大多是採用ArF為雷射光源進行曝光顯影,所使用的ArF雷射光源波長為193奈米,這樣的波長對於微米製程來說,是沒有太大的問題,所以一直到0.13微米(130奈米)也都延續採用ArF雷射光源作為微影光源。隨著半導體晶片的電路集積度愈高,所使用光源波長需求也隨之縮短,但是接下來面對奈米製程的環境時,也就是0.1微米以下的製程,尋找出適當可用的雷射光源難度也就愈來愈高。
廣告
■乾式157奈米微影技術已被放棄、或者延遲導入
對於這樣的困擾,目前半導體業界對於導入65奈米以下的製程,已經開始逐漸不考慮傳統乾式的157奈米微影技術,而改採193奈米浸潤式微影技術。所以可以感覺的出來,對於乾式157奈米微影技術,半導體業界業界的態度是基本上已放棄、或者延遲導入157奈米微影技術的時程。
例如包括聯電和台積電都開始導入浸潤式微影技術,聯電預計在2007年下半投入45奈米製程的曝光設備中就採用了浸潤式微影設備。從2005年開始,聯電已投資新台幣逾100億元添購ASML機台,45奈米製程將以ASML第四代機種XT 1700i為主,目前也已在12A廠完成工具建置。而台積電也與荷蘭ASML共同開發浸潤式微影技術,所以浸潤式微影技術已為半導體業界公認是克服光學繞射極限,完成45奈米以下製程的重要技術。
目前微影所使用的光源主要有ArF(波長為193奈米)、F2(波長為157奈米)及EUV(波長為13.4奈米)等。針對支援未來細微化製程所需的光源技術,目前,分別有兩大陣提出看法,也就是沿用有ArF光源,但在技術上使採取浸潤是曝光,以及波長為13.4奈米的超紫外線(EUV)微影技術。
■波長13奈米的超紫外線光將擔重任
根據業者的經驗,可以相信193奈米浸潤式微影技術,預計在2007年就可以成熟的導入量產應用,但是隨之而來的45奈米或者是更細微的製程發展,193奈米浸潤式微影技術將會臨技術上的瓶頸。就技術層次來看,其解決方法只有採用新的光源,而波長只有13奈米的超紫外線(EUV)光,將可擔此重任,成為新的半導體微影技術的救星。包括英特爾、康寧、東芝等等的半導體材料與製造業者,都為超紫外線(EUV)微影技術投入大量的心力進行開發。例如像英特爾與康寧便攜手合作,共同研發EUV光罩基底(mask blank),而這個研究所採用的便是康寧所開發的超低膨脹(ULE)係數玻璃,這項研究計劃,是利用鉬和矽在6平方英吋玻璃上進行40層的塗佈。
▲超紫外線(EUV)微影技術的光源波長原本就只有13.4奈米,所以不需要搭配OPC以及超高解析的技術。(圖片來源:ZEISS)
光罩基底能否達到零缺陷的能力是一項大考驗,相較於目前的穿透式光罩,所採用光子透過光罩傳送到晶圓的方式,超紫外線(EUV)微影技術所採用的透鏡與光罩,是屬於反射式的光學元件。由於基底鍍膜層表面所出現的凹凸,往往會成為晶粒的致命點,因此光罩基底的缺陷率必須控制得很低。因此SEMI為32奈米製程制訂了光罩基底標準,要求50奈米及其以上的超紫外線(EUV)光罩基底必須達到零缺陷的良率水準。相形之下,目前90奈米的穿透式光罩標準則較為寬鬆,僅要求在150奈米及其以上時才必須達到零缺陷。
英特爾預計在2009年,正式採用紫外線(EUV)微影這項技術來進行32奈米製程的量產。對於超紫外線(EUV)微影的相關技術,除了半導體晶圓業者相當關心之外,包括日本及美國設備業者也都積極的開發與克服相關的技術、困難。以日本來說,日本的EUV曝光技術的開發,從2002年9月開始,以超紫外線曝光系統技術開發機構(EUVA)為中心,進一步結合產官學共同的研究團隊,目前共有4家設備製造業者,2家曝光設備製造業者,以及3家光源製造業者,共計9家業者加入開發。
因此,EUV微影技術成了半導體業界所積極研究的另一項微影技術,部分的設備業者以及半導體業晶圓者也相信超紫外線(EUV)微影技術,將是未來取代193奈米浸潤式微影技術的優先方案。不過,因為應用需求已經迫在眼前,EUV微影技術研發的進度仍尚未達到成熟商用量產的階段,例如,包括光罩及曝光設備的發展上都尚未成熟,使得在完全導入上還有一定的困難性,此外,也因為波長極短,對於目前的材料會造成吸收過強等諸多問題需要解決。
所以紫外線(EUV)微影技術尚有相當多的課題需要克服,而業界大多都相信,除非在未來4年之內,超紫外線(EUV)微影技術可以獲得革命性的突破,否則仍舊必須轉向考慮開發其他的微影技術,但就長期而言,奈米轉印微影技術(Nanoimprint Lithography)才是業界所期盼的目標。
■浸潤式ArF曝光技術面對32奈米有其困難
與乾式傳統思考所不同的是,浸潤式ArF曝光技術是利用液體來會代替空氣,讓Geometry在晶圓上曝光。使用浸潤式ArF曝光技術,在開口數(NA)和照明上,可以達到高解像度和更深的焦點深度(depth of focus:DOF)的效果。所以如果考慮容易程度的話,浸潤式ArF曝光設備的NA值必須在1以上,才能夠獲得足夠的解析度,而另一方面對於45奈米製程的DOF,浸潤式ArF曝光技術也可以達到250奈米的要求。如果使用浸潤式ArF曝光技術,至今一直持續的0.7倍/代的微細化,相信可以在45奈米的製程中繼續應用。
就目前成熟度方面,浸潤式ArF曝光設備有著比較快的發展性,預計在2006年就可以開始應用在32奈米的製程上面。而EUV曝光設備,目前還在持續的發展當中,在實際的應用上,還有一定的困難度。
▲對於超紫外線(EUV)微影的相關技術,除了半導體晶圓業者相當關心之外,包括日本及美國設備業者也都積極的開發與克服相關的技術、困難。(圖片來源:IXBT)
但是,再接下來所面對的32奈米,或者更細微製程上,業界就開始對就出現了浸潤式ArF曝光技術懷疑的態度。雖然浸潤式ArF曝光技術可以沿用現有的ArF曝光設備,藉以減輕成本的負擔,但是因為不斷細微的製程趨勢之下,對於解析度與焦點深度值的要求也就愈嚴苛,在應用在 32奈米之後的製程,勢必採用高折射率的材料來提高開口數,這不僅在成本上,並且在技術上都是一項挑戰。所以,目前支持採用浸潤式ArF曝光技術的松下電氣、INTEL、瑞薩等等的半導體業者,在32奈米製程的量產規劃上,都開始考慮採用EUV曝光技術,而在22奈米製程,包括INTEL、松下電氣、富士通等,便考慮放棄浸潤式ArF曝光技術,而完全改採EUV曝光技術。
因為需要採用高折射率的材料來提高開口數,雖然是浸潤式ArF曝光技術的一大門檻,但是技術觀念完全不同的超紫外線(EUV)微影技術,卻沒有這樣的困擾,因為超紫外線(EUV)微影技術的光源波長原本就只有13.4奈米,所以不需要搭配OPC以及超高解析的技術,並且在面對未來20奈米以後更細微的製程時,還有相當足夠的實力來因應。
▲目前半導體業界對於導入65奈米以下的製程,已經開始逐漸不考慮傳統乾式的157奈米微影技術。(圖片來源:Ferdinand-Braun-Institut)
■超紫外線微影技術光源分析
在超紫外線(EUV)微影技術用光源中,有兩種方式可以獲得13.5奈米的光源。第一種是在目標上利用雷射光照射,並且與以電漿化的LPP方式。(Laser Produced Plasma:雷射激勵式電漿光源)。第二種是用透過電壓產生磁場,刺激發光材料而得到13.5奈米的光源,這種方式被稱為的DPP(Discharge Produced Plasma;放電激勵型電漿光源),以目前來說,這兩種方式都有設備相關業者進行開發。
利用LPP(雷射激勵式電漿光源)的方式,可以得到相當高品質的超紫外線,但是由於是使用YAG雷射,所以在成本上會有一些的負擔,因此,也有另外的研究單位正在研究開發利用CO2雷射作為照射光源,因為CO2雷射的成本只有YAG雷射的1/10,所以在設備結構上也能夠大幅度的降低成本壓力。而DPP方式的曝光設備,本身結構較LPP為簡單,因此在成本上也比LPP來得較低,雖說在成本上獲得了一些的優勢性,但是DPP的光源只能向前方放射,這樣的現象,可能會導致高效率的聚光效應,在電極附近出現近攝氏10萬度的雷射,而使得電極出現熔化的現象而產生灰塵,雖然知道會有這樣的情況發生,但是到目前為止,還沒有解決這問題的方法出現。
■超紫外線微影目標材料的選擇
截至目前的研究結果,在材料上可以採用氙、錫和鋰作為EUV光源的目標材料。利用氙作為材料的情況下,所產生亮度最高的光落在11.5奈米,而對於13.5奈米需求來說,最大的效率最也只有1%而已。在效率這方面,最受人注目的材料應該是錫,錫的最高亮度為13.5奈米,而可以獲得3%的效率。雖然1%和3%看上去差不了多少,但是考量輸入功率的話,1/3的差距就變得非常大。例如,在使用DPP方式的時候,如果輸入電力不足30kW的話,聚光點的功率就可能不到50W,這樣一來會產生熱負荷的問題,而造成因為過熱出現熔化的現象。
雖然錫可以達到高效率的特色,但是,以錫作為材料還是有一些基本上問題。因為錫是金屬元素,當有部分錫沒有被電漿化時,會因為受到高溫的影響而附著在鏡片上,而造成鏡片的反射效率變差。因為反射效率是超紫外線(EUV)微影技術的一個關鍵,對於反射效率非常敏感,因此防止黏著和除去就成了採用錫作為材料最重要的問題了。
■超紫外線微影光學反射系統的開發
13.5奈米超紫外線(EUV)微影的光會在空氣中被吸收,所以只能在真空的環境中才能透射,另外,過去的曝光設備中,所使用的光學透鏡也無法達到透射13.5奈米超紫外線的能力,所以在新一代超紫外線(EUV)微影設備的光學系統中,反射光學系統的開發就變得非常重要。
紫外線(EUV)微影設備必須使用10多枚照明光學的反射鏡片,和6枚左右的投影光學的鏡片組合而成。多層薄膜鏡片的,是由大約50∼60層的幾奈米錫/鉬多膜層薄膜所形成,採用錫/鉬的原因是,因為錫/鉬最有效率的反射光波長為13.5奈米。
▲隨著半導體晶片的電路集積度愈高,所使用光源波長需求也隨之縮短。(圖片來源:日本分子科學研究所)
理論上每一鏡片的反射率為70%,在實際使用中,一般反射率只能達到68∼69%,如果是利用雙鏡片進行反射的話,那麼反射率更會低於50%,而整個系統所使用的反射鏡片多達10幾片,那麼整體而言,紫外線(EUV)的光量只有入射光的1%以下。所以,在中間的聚光點上,能否提供115W的電力就變成相當重要的一個關鍵點。根據日本相關業者的研究發現,如果能夠充分的提供115W電力的話,那麼應用在12吋以下晶圓的量產,就能夠達到每小時100片。
■4∼5年是紫外線微影技術的關鍵
所以在紫外線(EUV)微影設備早期的開發階段,最受關切的問題就在於,能不能提供足夠的115W功率力。但是就今天的技術能力而言,在電力供應方面,已由初期的10W進展到目前可以達到70W左右。
除了電力供應的問題之外,投影系統本身也是有改善的需要,因為目前開發中的紫外線(EUV)微影設備中投影光學系統一共使用16枚鏡片,有些開發業者提出了增加反射鏡片數量的可能性,因為使用數量較多的反射鏡片,可以達到修補光線差錯和歪斜的現象,在整體效能方面也可以獲得相當程度的提昇。
雖然,想法是如此,但是對於紫外線(EUV)微影設備中所使用的反射鏡片,在生產的部分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為投影光學系統所使用的鏡片必須有超高精度的加工要求,以及高再現性鏡片干涉測量技術等等的問題。而且在投影光學系中,紫外線(EUV)會產生散亂的有機物,這些有機物會粘著在鏡片上,使得鏡子的反射率發生變化,而造成一些問題。
雖然所有次世代的微影光源開發中,紫外線(EUV)微影設備是最受到業者的期待,但是以目前的技術能力來說,除了光源以外,還有很多方面需要發展,包括設備、光罩基底零缺陷的能力、塗佈、量測與修補等都是問題點,而這些問題就考驗著相關業者能否在短短的4∼5年之中加以克服。
▲面對奈米製程的環境時,也就是0.1微米以下的製程,尋找出適當可用的雷射光源難度也就愈來愈高。(圖片來源:CMI)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