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化故事-恩主公醫院以流程標準化觀念導入RFID
(記者劉麗惠∕台北) 2006/09/11前言:醫院導入RFID的例子愈來愈多,屬於區域醫院的恩主公醫院,也開始其RFID的導入,在導入RFID時,恩主公醫院強調標準化概念,以求降低醫療支出,以及提高服務品質,並且讓每個病人都可以獲得相同的醫療服務。
台灣醫療院所導入無線射頻辨識(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技術的例子愈來愈多,但是,大部分的醫院在RFID的使用上多以單點(如急診室、開刀房)為主,然而,取得經濟部技術處專案推動計畫補助的恩主公醫院,在導入RFID時則是以整合臨床路徑的概念,在標準化流程中,節省醫院成本、提高醫療品質,並且讓每個病患都得到相同的醫療服務。
了解開發動機 才不會走錯方向
「導入任何一種資訊系統之前,都要先有最先的導入動機,才不會流於為了技術而技術,」財團法人恩主公醫院資訊課副課長張彥群表示,跟大多數的醫院一樣,恩主公醫院導入RFID的最大目的是為了降低醫療疏失錯誤率。
全球每年死於醫療疏失的人相當多,根據調查美國每年大約有44,000人死於醫療疏失,台灣每年估計有77,000件醫療傷害案件。張彥群說,根據消基會資料顯示,台灣平均每天就會有一件醫療糾紛申訴案,諸如打錯針、開錯刀、吃錯藥或者是抱錯小孩的情形都有。
台灣近年來的醫療疏失很多、各式各樣的狀況都有,例如台北曾經出現醫師對病人一次進行3種手術,病人最後失血不治死亡;高雄有幼兒進行靜脈注射後,針頭卻留置體內,總之每個醫療疏失,可能就是一條人命的喪失。
張彥群強調,人為作業出現疏失是在所難免的情況,由於病患不像物品可以被集中化管理,病患隨時可以自由行動,使得病人的管理相當不容易,因此,思考如何利用資訊科技以及醫院制度來減少醫療錯誤,成為醫院勢在必行的工作,而RFID恰巧可以達到這個目的。
透過RFID,醫院一些耗時費力或流程上的管理盲點可以被有效改進與控管,而且利用RFID的追蹤與即時辨識功能,可以減少醫護人員尋找或辨認病患的時間,進而得以將更多心力放在對病人的醫療照護;另外,透過RFID的異常檢控管理,系統可以在發生異常狀況時做出警告或建議,以降低傷害程度。
系統選擇 後續擴充性不可忽視
有了動機之後,就是要選擇建置系統的廠商,然而,如何在眾多廠商中挑選出適合的業者呢?張彥群強調,除了多方面請教專家意見,探詢同業類似的解決方案等基本工作之外,醫院在挑選廠商要考量3個層面,第一是技術,第二是廠商最好有執行過同樣案子的經驗,第三就是在系統的選擇上,一定要選擇能夠進行擴充性的系統。
當計畫要開始執行之前,張彥群也提醒醫院要事先了解政府是否有相關科技推動專案或補助方案,由於RFID技術應用在企業中,是這幾年才開始的,所以,政府為了推廣新技術的應用,往往會有提供補助辦法,而這次恩主公醫院在導入RFID時,就獲得了經濟部技術處的補助。
了解醫療流程 在對的地方進行系統建置
當恩主公醫院要開始導入系統時,我們先對醫院導入RFID之後的應用價值鏈進行分析,以便了解應該在哪個環節導入系統。一般來說,醫院的物料有藥品、紙本病歷與衛材,人包括藥師、醫護人員、病患與行政人員,而需要被管理的東西包括用藥管理、開刀房管理、日間留院、新生兒管理、病歷管理、廢棄物管理以及病患安全等層面。
在各個層面的管理中,病歷管理的應用面涵蓋最廣、導入成本最高,所以被放在整個應用價值鏈的最後一階段,而病人安全是最重要的部分,所以其他層面的管理都必須與病人安全管理有關,這個產業價值鏈的用意,就是要清楚RFID應該應用在哪些層面。
恩主公RFID計畫的初始藍圖有4個方向,第一是針對新生兒與日間留院精神病患的病患追蹤系統(Patient Tracking);第二是病患管理系統(Patient Mgmt),主要提供開刀房的病患管理以及病患用藥管理;第三是廢棄物管理系統(Waste Mgmt),用來進行對廢棄物管理、廢棄物清除廠商管理以及廢棄物處理焚化管理等工作;最後目標就是達成行政管理系統(Administration Mgmt),利用其完成病歷管理及醫護與行政人員管理。
張彥群表示,當初步藍圖規劃出來之後,在評估其可行性的過程中,包括病患追蹤系統、病患管理系統以及行政管理系統都是可以執行的部分,然而在廢棄物管理系統的執行上,包括廢棄物管理、廢棄物清運廠商管理也都可以做到。
但是,到了廢棄物處理焚化管理的執行時,卻面臨焚化廠商基於保護其商業機密,而讓醫院無法獲得有效控管廢棄物,其原因是,當醫院要求要在焚化爐的頂端上裝置RFID感應器時,廠商無法接受,如此一來,醫院就無法對廢棄物做到最後流程的管控,是以,恩主公醫院最後決定將廢棄物管理從藍圖中捨去,改而進行臨床路徑管理系統(Clinical Pathway),對表單與流程進行管理。
以臨床路徑觀念導入RFID
醫院作業雖然有一定流程,但是每個醫生都有自己的作業模式,所以透過臨床路徑將醫院工作標準化,以達到更好的醫療品質一直是恩主公醫院強調的重點,因此,在導入RFID時,恩主公醫院也強調臨床路徑的觀念,張彥群說,所謂臨床路徑就是對於某特定疾病診斷或處置後,進行醫療及護理過程的格式化與標準化,其好處是可以控制醫療成本、提高醫療品質,而每個病人所得到的醫療品質也會相同。
在這次的RFID計畫中,恩主公醫院挑選了6個臨床路徑,分別為腹腔鏡膽囊切除術、闌尾切除術、痔瘡手術、腹股溝疝氣手術、自然生產與剖腹生產之產婦及新生兒的照護。
張彥群說,由於嬰兒被抱錯的情況時有所聞,所以恩主公醫院認為如何提高母嬰同室比率,提高對產婦及新生兒的照護與品質,是相當迫切的需求,所以,恩主公醫院將育嬰室視為RFID導入的重要範圍。
在整個RFID建置計畫中,整個作業系統的作業是以護理人員為主軸,並以醫療作業標準化的「臨床路徑」為核心概念,再透過行動護理車(結合RFID、平版電腦、PDA、無線網路等資訊工具),建置病患住院流程管理系統,問到張彥群為何是以護理人員為主軸,張彥群解釋說,醫生雖然是醫療環境中很重要的一環,但是,護理人員卻是與病人接觸最緊密的人。
而在RFID的使用上,則有主動式與被動式2種,其中,主動式RFID適用在即時追蹤與保護嬰兒,例如,如果嬰兒應該位於嬰兒房,但是卻出現在其他地方,這時主動追蹤就可以派上用場,避免嬰兒被抱錯的可能性,而被動式RFID則可以用於辨視病人身分認證及治療流程控制之類的工作上。
目前,恩主公醫院的RFID是配合經濟部技術處的輔導計畫,張彥群說,這個計畫將於11月底結束,一旦計畫結束,醫院就會循序漸進在各個區域導入RFID。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