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September 24, 2006

火線話題-英特爾如何再度引導全球經濟風潮?傾聽顧客的聲音 努力拼經濟才是王道

(邱玟瑾∕DigiTimes Research) 2006/09/15

 傳聞多時的英特爾(Intel)大幅裁員消息終於正式宣告,英特爾因財報獲利驟降,之前已宣布一連串因應措施,包括出售部份通訊晶片部門給Marvell Technology、出售通訊事業部門給Eicon Networks、裁員1,000名經理階級員工、高層職務異動、將光電網路元件事業售予Cortina Systems等,一切都是為了挽救近期獲利大幅衰退的窘境。

 回想90年代初期,IBM的藍色巨人神話崩解,在財務報表連續虧損、市占率不斷下滑的危機時,新任執行長葛斯納(Louis V. Gerstner Jr.)臨危授命,發現IBM經營危機在於「神經末梢麻木」,未能覺察市場需求變化,內部組織耽溺於產業龍頭寶座而日益僵化,企業資源並非以成效作為分配依據以及封閉的資訊系統等問題。

 事實上,英特爾今天的處境較當年IBM的危機要好的太多,雖然營收、獲利雙雙衰退,但是還不到搖搖欲墬的程度。不過,問題的本質卻是一樣的,在IT產業呼風喚雨已久的英特爾,逐漸忘記原本企業經營的初心,就誠如宏碁董事長王振堂在媒體專訪時曾提到,英特爾近幾年「拼經濟」不再是重點,轉而著眼於組織內資源分配。

 至於英特爾與超微(AMD)之爭,可拿著名的龜兔賽跑寓言來比擬,故事內容眾所皆知,就是兔子看輕烏龜爬行的速率,認為以自己一躍百步的實力絕對能輕易得勝,沒想到,只不過打了個盹,就鬧出這舉世皆知的大笑話。

 以英特爾身為全球PC產業霸主的地位,攜手微軟(Microsoft)共同主宰IT領域的發展,扮演制定標準的前鋒,卻也造就沈重的官僚體系,而如今,一向不被市場看好的超微趁機竄起,各家PC大廠紛紛宣佈在伺服器(Server)、PC採用或增加超微處理器產品。

 英特爾過去藉著提供產品價格優惠,扶植多家PC廠商彼此制衡,以避免單一業者坐大、藉此在供應鏈上享有最大談判能力的策略,在市場對於超微接受度提高,連22年來一向堅守英特爾陣營的戴爾(Dell),也於2006年開始採用AMD處理器,PC產業情勢發展至此,各家PC廠商不再完全受制於英特爾。王振堂曾對媒體提到,宏碁將視其策略佈局以及2家CPU產品表現,機動調整英特爾和超微產品的比重,也預期各PC大廠會有類似作法,換句話說,在市場能不能賣的動才是關鍵。

 IBM浴火重生的過程中,葛斯納除了將組織縮編制更有效率的規模之外,更重要的是,強調「顧客為重」的概念,洞察產業變動趨勢,研擬資訊服務為核心的策略。最後,葛斯納由完全的科技門外漢,成功扭轉IBM的劣勢,創造大象也能跳舞的經典管理案例,重新將IBM推向另一個高峰。

 回頭來看英特爾,裁員、出售虧損的部門是止血的第一步,同時推出Core 2 Duo系列產品重拾優異之效能評鑑光環,然而,全球PC產業已趨成熟是不爭的事實,拼命提升運算效能這種純科技的思維,短期在Vista加持下,還是可享受一時的榮景。但在這之後,洞悉市場需求,避免PC產品持續低毛利化,進一步把餅做大,才是身為PC產業領頭羊的英特爾,如何再度引導全球經濟風潮的真正挑戰。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