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September 13, 2006

PC產業面臨轉型 台灣IT產業將何去何從?

上網時間 : 2006年09月13日

隨著鴻海精密公司透過併購不斷地擴展其規模,從PC開始,現在不管是手機、液晶監視器、主機板、數位相機,或是通訊設備,幾乎到處都可以看到這個全球第二大電子製造服務商(EMS)的蹤影。這也是台灣IT製造業者積極轉型,追逐成長的一種縮影。但是對傳統以來以中小型企業型態為主的許多台灣電腦和週邊設備製造廠商來說,他們也都把鴻海視為其商業經營上的致命殺手。

的確,在大者恆大的產業趨勢下,IT製造業者勢必得持續擴充產能與規模,築起高聳的進入障礙與競爭優勢,以阻絕後進者的市場機會。所以,台灣的ODM廠商與電子製造服務(EMS)公司們在已經主導了PC、週邊設備、主機板和網路卡等產品的供應鏈之後;現在,他們也已開始滲透到光學驅動器等更多樣化的產業領域中。

多年來,這些IT專業公司們經由自我提升製造力和系統性能而不斷地擴張。那麼,專注於生產電腦及週邊設備的中小型企業將何去何從?一旦這些勇於開拓的廠商成為台灣IT業的基石,那麼傳統的週邊設備製造商將黯然失色。

隨著台灣IT產業的結盟,PC和週邊設備銷售也開始停滯不前。不久前,這些廠商們便從MP3播放器和USB驅動器等高價的產品中尋求避風港,然而,這塊大餅可分食的部份畢竟太少了。現在他們的目標便轉向爭奪網路設備這類更小的利基型產品上。

台灣中小型電腦和週邊設備製造商正轉向採用新產品的策略,但這些產品目前正處於早期發展階段,而且也還沒有相關的標準規格。例如,可攜式媒體播放器(PMP)即其一例。同時,這個策略需要在產品設計上大力投資,也必須致於改善半導體元件供應商與設計公司之間的關係。



台灣PC和週邊設備製造商所面臨的另一個嚴峻的挑戰是電腦、通訊和消費電子產品的不斷融合。在某些方面,通訊和消費電子產品的重疊性已高達60%。技術的融合也意味著更高的設計門檻與更激烈的競爭,同時,由於產品功能的重疊,再也沒有‘單純’的運算或通訊產品,所以不管是通訊或電腦業者,他們都會推出功能類似的產品,同樣地競逐消費性市場,自然也帶來更嚴峻的成本與產品週期壓力。所以,沒有足夠市場規模與技術整合能力的中小型業者將會首當其衝,營運更為辛苦。

中國人常說挑戰即機會,當然上述的這種挑戰也為PC和週邊設備製造商們帶來產品的多元化。但是,製造商們還必須具備對產品更深入的設計知識,並且能掌握其半導體組成元件的技術內涵。

藍芽技術、全球定位系統(GPS)與VoIP的興起已為通訊產品製造商帶來更多商機,但是對於台灣的PC和週邊設備製造商而言,目前我們還未見到該市場存在著什麼殺手級應用。

許多公司都在期待微軟新款作業系統Vista的發佈,希望它能為其新產品的開發注入更多機會。同時,隨著PC平台中整合了更多的新技術與功能,從遊戲機到音樂播放器等各式新興設備也已經駐足於PC門外。

在全球約有10億台PC正被人們所使用,估計全球每年的PC銷售量已達到2億台,因此週邊設備製造商可隨之銷售更多配套產品。但是在PC產業中探索新產品亮點的過程中,製造商們所採用的方式必須更加靈活多變。同時,在PC事業發展的重要十字路口上,設計創新毫無疑問地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

在PC誕生25年的前夕,持續關注台灣IT產業價值鏈的關鍵部份如何重新打造自己,將會是一件有趣的事。

Majeed Ahmad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